20多岁的大学生,正值青春奋斗的美好年龄。2011年,20岁的梁玉标考上了广东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他一直有着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然而,命运却向他开了个玩笑。2012年,大一暑假,突然发高烧到40多度,被查出是肺结核。通过一年多的治疗,他恢复健康。哪知厄运又来,大二暑假时,梁玉标又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查出患有白血病时,玉标感觉天都快塌了下来。出身贫寒的梁玉标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这让他几度面临辍学打工,放弃治疗。疾病无情,同窗有爱。两年来,大学师友的两度出手为他“续命”,爱心接力共捐助其13万多元,助其“拖住”白血病。哪怕身患重症,这个90后大学生依然在医学道路上坚持着,力争做一个懂得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准医生”。
“我的天几乎塌了下来,曾想辍学不拖累家人”
梁玉标,1991年出生于茂名市茂南区的一个贫困村。2013年8月,梁玉标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数量高出正常值的8倍。看着诊断书,学医出身的他几乎崩溃。
“感觉天都塌了,整夜睡不着觉,我不想拖累家人。医生说要根治需做骨髓移植,但我知道这种手术不仅贵,至少需要20万元,而且风险大。还有一种选择是药物保守治疗,但药价实在是太贵,每个月要4000多元,我们家里也承受不起。但要是不吃药,医生说我顶多只剩下三五年时间。”梁玉标说。
暑假过后,梁玉标没回学校,也不想留在家里拖累父母,想自己找个地方打工,自己赚钱买药,撑一段时间。
此时,广东医学院大学生“一元钱”基金伸出了援手,并在校园里开展爱心募捐,在极短时间内给梁玉标送来56000多元捐款。“这笔钱让我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现在国产药已经出来,一个月只需要两三千元就可以了。”梁玉标说。
“我要拖住白血病,是同窗的爱心让我坚强地活下去”
自从2013年患上白血病,梁玉标每个月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保守治疗。单单买药每个月就要2980元。患病两年多来,每三个月复查一次,总共进行了7次骨穿和活检。5.6万元爱心善款所剩无几。
今年8月,玉标发现自己的帐户上只剩两千多元了,只够买一个月的药。
无奈之下,梁玉标的同学为他再次通过网络众筹、微信等方式进行募捐。不到一周时间,玉标便众筹到81000多元的爱心善款,捐款人大部分为广东医学院的师生,其中有一笔极为特殊的5万元善款,让玉标这辈子都忘不了。
原来这笔钱是一笔钱来源于已故的师兄侯有键的“爱心接力”善款。
侯有键是广东医学院2014届的毕业生,2015年7月,离毕业不到一年,家庭贫困的他却被查出患有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加急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广医师生为其筹集23万元善款,但病魔还是带走了他,存有5万元爱心善款却留了下来。
“有键走了,但是这是一笔广医师生捐赠的爱心款,现转汇给你,祝你早日康复。”得知梁玉标需要帮助,侯有键的姐姐将5万元善款转汇给玉标,将爱延续。“看到这些爱心款,当时就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虽然一些老师、同学素未谋面,但却给了自己这么大的帮助,眼里看到的是满满的爱心。”梁玉标说道,第一次捐款56000多元,第二次捐款有81300多元,两次捐款累计13万多。
“不会放弃我的医学梦想,想当一名出色的医生”
虽然身患白血病,但他却一直在坚守一个“医生梦”,今年大五的梁玉标边治病边“行医”。
2015年1月份,梁玉标进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实习。有时候玉标也感觉很辛苦,进手术室协助手术时,从上午8点跟到下午4点,一站就是8个多小时,没时间吃午饭,体能消耗很大。
“只有当过患者才能更理解患者,我曾经处于绝望边缘,很能理解患者的痛苦。”玉标说,经常看到一些病人因为家庭贫困没法得到妥善治疗,自己总会感同身受。
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玉标总是对病人特别用心。玉标在医院普外科实习时,拆线、换药是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在这个时候,玉标总是特别用心去和病人交流,问清情况,安慰病人,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尽早康复。
“最开心的是病人给我的微笑,这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出院一段时间的病人,在回医院复诊的途中与我偶遇,他非常客气地和我问好说谢谢,这是一个医生最大的满足。”这个小经历让玉标从治病助人中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满足感。
虽然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但是玉标依然义不容辞地想成为一名医生。“虽然我不幸患病,但我会把我的医学梦想坚持到底,争取成为一名医生,边赚钱给自己治病,也给别人治病。”玉标说。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
栏目:走近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