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和宫颈癌是女性健康的两大“杀手”。省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广东女性患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乳腺癌位居第1位,发病率为35.21/10万;宫颈癌居第5位,发病率为8.84/10万。此外,广东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为6.31/10万,宫颈癌的死亡率为1.46/10万。专家指出,有多个性伴侣,生殖道内曾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免疫功能低下,卫生习惯差,宫颈糜烂、宫颈炎久治不愈等的女性是宫颈癌高发人群。“宫颈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所以凡已婚妇女,以及有过性接触的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和宫颈细胞学检查。”除此之外,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都是女性不容忽视危险肿瘤。
宫颈癌:LCT+HPV检测能筛查出癌前病变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比较明确的恶性肿瘤,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做到早期发现的妇科肿瘤。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99.6%的宫颈癌都是因为HPV感染引起,而且只要性伴侣超过4个,宫颈癌的发生率至少提高5~10倍。HPV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由于直径只有50纳米,可以穿透避孕套的孔径。女性在一生中累计有40%的几率感染,18~28岁女性由于性行为活跃,4%~15%人感染有HPV。虽然女性在性活跃期HPV感染率较高,但女性依靠自己的免疫力可以将其清除出去,因而很多女性是一过性感染,并没有发展为宫颈癌。一旦免疫力低下,或者存在有家族遗传(即易感性),导致身体没有办法将病毒清除掉,病毒长期发挥作用,就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此外,性交时阴茎很容易把HPV病毒送到宫颈口。因此,性生活开始得早、性伴侣多、分娩次数多(包括流产、引产等会对宫颈产生刺激的行为)的女性,都有更高的宫颈癌发病率。
筛查宫颈癌最好的办法就是液基薄层细胞检查(即LCT)+HPV病毒检测,但是大多数女性在体检的时候,常常只做普通刮片检查,这种操作方式很容易造成漏诊。LCT检查是目前妇科肿瘤专家推荐的筛查方式,这种检查与传统的刮片不同,一把毛刷子伸到宫颈口旋转,把细胞刮下来,然后把刷头放进培养液里,经过震荡和离心处理,把沉在瓶底的肿瘤细胞吸上来(肿瘤细胞稍重,在离心时会沉在瓶底),涂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上观察。病理科的医生很容易鉴别,因而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还能查出癌前病变。
关于宫颈癌,专家指出,“无性生活就没有宫颈癌,所以筛查的人群针对的就是有性生活的人群。不过,65岁以后感染宫颈癌的机会不大了,也就不用筛查啦。”同时,宫颈癌也是“最容易被治愈的癌症”。只要发现得早,5年生存率在80%~90%,比如肿瘤病灶在2厘米以下,位置靠近阴道的,只需要宫颈广泛切除即可,一般都不用做化疗。
子宫肌瘤:长在黏膜下的无论多小都应手术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在30%左右,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但是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当B超等影像检查提示子宫肌瘤时,不必恐慌,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肌瘤的性质。除了结合相应的临床症状,可以通过B超监测肌瘤生长速度和趋势,也可以通过磁共振、血乳酸脱氢酶(LDH)等检查鉴别肌瘤的血供,性质等。同时还需要分析出肌瘤是否出现玻璃样变、囊性变等其它变性。如果确诊是子宫肉瘤,则需立即医治;如果是子宫肌瘤,则再分析是否需要治疗。
子宫肌瘤究竟要不要手术呢?临床上常常遇到两种情况的病人,一种是认为等到绝经了,肌瘤就萎缩了,因此不用管它;但有的患者一听有肌瘤就非常紧张,要求马上住院手术。
子宫肌瘤是否需要手术,跟它的大小和长的部位有很大的关系。60%~70%的子宫肌瘤长在肌壁间,20%的子宫肌瘤长在浆膜下,10%~15%的子宫肌瘤是长在黏膜下的,也就是向子宫内部长的。一般情况下,长在肌壁间的子宫肌瘤,如果小于4厘米且没有症状,不必手术,只需定期随访B超即可。如果女性在围绝经期发现子宫肌瘤,也可以观察,女性在围绝经期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随之下降,肌瘤一般生长缓慢甚至不再生长。绝经后,肌瘤可能逐渐出现萎缩。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症状,围绝经期的肌瘤女性可以观察。
如果大于4厘米,可以选择手术。当肌瘤比较大,出现明显的月经改变、痛经、压迫等症状且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时或者影响到生育,心理负担也比较重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浆膜下的子宫肌瘤,一般不会有症状,不必马上做手术,只有当肌瘤大到影响排尿如夜尿增多、排尿次数增多时或导致大便改变,如便秘、排便不尽时,才需要手术。
特别提醒的是,长在黏膜下的子宫肌瘤,无论多小,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及时手术。因为宫腔的容积只有5毫升,因此,哪怕肌瘤只有1厘米,也会导致月经增多、月经期延长、贫血、疲劳等。
卵巢癌:最致命的妇科肿瘤
卵巢癌的恶性度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筛查办法。它不像宫颈癌,一查就能看出端倪。卵巢在女性的腹部,肿瘤在肚子里长时间不被人察觉,直到长大了才能被发现。目前在临床上,病人就诊时大约有60%~70%的病人是晚期,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
卵巢癌致死率占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五年生存率仅20%~30%。卵巢癌早期没什么特别的症状,全身体检也很难发现。卵巢癌的筛查手段只有做阴道B超了。由于阴道B超是深入到阴道里,可以发现稍微大一点的卵巢癌。另外,CA125也是卵巢上皮性癌的理想标记物,通过抽血检查CA125,也可以筛查一部分卵巢癌。
卵巢癌在腹部内广泛播散,像种子一样,腹腔里全都是小肿瘤,这些癌症刺激腹腔组织,引起渗水,出现腹水、腹胀。有的病人感到腰围增大,甚至自认为是肥胖而减肥。有的病人因为卵巢的肿瘤长得太大,顶住了胃,以至于食欲不好,恶心呕吐,以为是胃肠道的问题去消化内科就诊,结果查了半天才知道是卵巢肿瘤。
一旦确诊为卵巢癌,基本上卵巢、子宫等病灶全部都要切除,即便这样切得干干净净,预后依旧十分不好。
子宫内膜癌:绝经之后阴道出血要警惕
“子宫内膜癌,治疗上效果比宫颈癌差,筛查上又比卵巢癌强一点。”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生在子宫腔里,所以发生癌变时,往往会阴道出血。尤其是处于绝经期的女性,50岁以上的女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最高,若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持续时间长,最好去医院照一照阴道B超。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只有极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或做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一旦子宫内膜癌有症状出现了,首先会表现为阴道出血。这种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为大量出血。对于绝经期的女性来说,阴道出血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月经不调,往往不太在意,没有及时就诊。
对于女性而言,最好每年做一次阴道B超,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是否正常。女性在绝经之后,子宫内膜的厚度在5毫米以下,基本可以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在绝经前有月经周期的时候,子宫厚度一般在10毫米。绝经后的女性,如果皮肤突然变得越来越好,又出现阴道出血,也要警惕。“这说明雌激素分泌增多,而雌激素水平升高,很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如果在绝经后,出现了阴道出血,而且做阴道B超发现子宫厚度在5毫米以上,就应进一步做宫腔镜检查,取一部分子宫内膜的组织做病理检查以便确诊是否是子宫内膜癌。
预防子宫内膜癌一定要控制体重。因为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可以把脂肪组织内经过酶(芳香化酶)的作用转化为雌激素(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也越高。简单地讲,女性越胖,体内的雌激素会越多,在没有孕激素拮抗的状况下,子宫内膜就会疯长,这便是子宫内膜癌变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因。所以,绝经后的女性,一定要加强锻炼,少摄入高热量的食物,控制体重,这能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妇科科普
宫颈糜烂:正常生理现象 一般不需处理
宫颈糜烂其实不是糜烂,正确的名称“宫颈柱状细胞上移”,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属正常生理现象。宫颈部位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靠近阴道的鳞状上皮细胞以及靠近子宫的柱状上皮细胞。前者看上去光滑,颜色较暗,而后者由于只有一层,肉眼看上去红红的。两种上皮细胞的交界位置,容易受到生理周期中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往上移,柱状上皮细胞覆盖的宫颈,看上去就像发生了“糜烂”的样子。在过去的医学教科书上,把宫颈糜烂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凡面积小于1/3是轻度,1/3~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但这都是错误的。
因此,宫颈糜烂一般不需要治疗,除非糜烂面特别大、渗出液多才需要干预。但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则需要进行治疗。绝经后如果仍然发生宫颈糜烂,需要引起警惕。
宫颈的定期检查很有必要,不是为了预防宫颈糜烂,而是为了预防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