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豆豆今年三岁半了,聪明可爱,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小便。一分钟前爸妈提醒她小便,她还回答说没有,可一转眼又说要小便了,而且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4-12/08/009484.html

等待处理…

宝宝尿床了怎么办?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柯海劲
2014年12月08日

豆豆今年三岁半了,聪明可爱,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小便。一分钟前爸妈提醒她小便,她还回答说没有,可一转眼又说要小便了,而且总是等不及帮她脱裤子,就有一半尿在身上了。吃饭的时候,总是要尿裤子,饭前提醒她也没用,晚上睡觉的时候总会尿床。为此,爸爸妈妈耐心地给她讲道理,甚至打骂都没有用,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妈妈甚是烦恼:豆豆是不是得了遗尿症了啊?

尿床,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令很多爸爸妈妈感到非常烦恼的一件事。对于孩子尿床,有些家长觉得这是孩子的“特权”,不需要怎么去理会,等孩子再长大点后自然就不会了。还有些家长对此却非常紧张,觉得宝宝都这么大了还尿床,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三岁是个分水岭

虽然尿床是孩子的“特权”,但这项权利却是有“有效期”的。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 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 至三岁时已能控制排尿。医学上把儿童三岁以后不能自主控制的排尿称为“遗尿症”,可分为夜间遗尿和白天遗尿,所以一般如果三岁以上的宝宝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周3次以上,就不正常了。

造成孩子尿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发育迟缓、睡眠不正常、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疾病等的影响。所以,宝宝在超过三岁后仍是总尿床的话,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诊断,以排除是否因疾病或发育的原因所造成的,以便及时治疗。如果各项检查都是正常的,那就说明宝宝的尿床只是功能性的、暂时性的,家长可以不必太过于忧心忡忡。

顺利度过“特权期”

在排除了发育或疾病的因素外,爸爸妈妈该如何让宝宝在尿床的“有效期” 内逐步学会自己上厕所,顺利度过这个“特权期”呢?

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对尿意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发生尿床,但随着各器官发育的逐渐完善,尿床问题一般都会慢慢消失,所以家长不必太过于担心。

一岁半以前:孩子的身心开始慢慢发育,但发育还是比较有限的,一岁半以前的婴幼儿,尿道外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控尿功能还相对较差,所以尿床和尿裤子还是无法避免的。有些家长可能会在这个时期就开始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了。其实,一岁半前的孩子脑部发育还不够成熟,以此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发育还不完善,还不能承受复杂的自控训练,在此阶段过于强求,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不过,在宝宝还没有学会理解排便前,爸爸妈妈也可以开始在这个时期,当看到他们尿湿裤子时,就有意识地告诉他说“宝宝尿尿了”,让他更好地理解尿尿的含义。

训练方法

待孩子长大到一岁半之后,神经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能够听懂大人的指示,也能了解去厕所的含义了,那么,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就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宝宝上厕所了。训练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种:

建立排尿心理:平时爸爸妈妈应细心地观察孩子,如果看到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突然不动了,或是摸着自己的腹部,或是哭闹起来,这可能就是宝宝发出尿意的信号了。那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牵到厕所,指着便盆问他:“宝宝,你是不是要尿尿了呀?” 如果孩子点头,爸爸妈妈便可以教他怎么脱下裤子自己尿尿,如果宝宝顺利地完成了排尿,要记得给他鼓励和称赞;如果宝宝一时没控制住,尿湿了裤子,爸爸妈妈也不应该大声责骂,以免让宝宝幼小的心灵有了挫败感,而是应该告诉他如果下次想尿尿时,一定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宝宝有了尿意,但到了厕所又一时排不出来时,爸爸妈妈也可以口头发出“嘘嘘”的声音,来刺激孩子的尿意。

训练膀胱功能:宝宝的膀胱,一般可容纳300毫升左右的尿液,白天的时候,可以训练孩子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时间, 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促使尿量储备增加。

建立条件反射:首先,父母应该观察孩子每天会发生遗尿的时间,掌握规律后在宝宝发生遗尿前半小时左右,把孩子唤醒去排尿。需要注意的几点是:第一,晚上把孩子叫醒去排尿时,一定要保证孩子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因为如果孩子晚上被叫醒起来排尿时还是迷迷糊糊的话,往往小便还是会尿得不够干净,半夜就容易尿床;其次,孩子被叫醒后,一定要让他到洗手间去小便,决不能让孩子尿在床旁的尿盆里,因为上厕所小便,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从床边走到厕所的时候更清醒一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孩子建立起到厕所小便的良好习惯;最后,叫得时间上要把握好,叫得次数太多,孩子膀胱得不到扩张,产生不了明显尿意,叫得太早,孩子也还没尿意,叫得太迟,孩子已经尿床了。

孩子尿床后,父母最好“一笑而过”,淡然处之,切不可斥责、挖苦或打骂,也尽量不声张,以消除孩子害羞、紧张的情绪及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