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张三坤,扎根粤北山区,二十多年来,只要有人叫出诊,她总是随叫随到,被乡亲们称为村里的“120”。看病治疗时,她总是想方设法帮乡亲们省钱,坚持看病不收诊金,出诊不收出诊费,治疗用药也基本按进货价卖给村民。
不做“孔雀”做“山雀”
1966年,张三坤出生在韶关市仁化县一个汉瑶杂居的小山村。1989年,张三坤取得医学专业毕业证和行医资格。正当亲戚朋友们祝贺她跳出农门,“山雀”变“孔雀”的时候,她却带着治病救人的满腔热情回到了小溪村。
面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不解,她坦然地说:“为了乡亲们的健康,我愿意做一辈子村医。”
张三坤没想到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做起来却不容易。小溪村方圆十几平方公里,有1300多名村民,平日里送医送药已不是件轻松的事,更何况还要承担为村里的孩子们打预防针的苦差事。那时,村卫生站没法冷藏疫苗,疫苗一到就必须一次打完。每当打预防针的时候,张三坤总是天蒙蒙亮就背着沉重的保温箱出发,直到夜幕降临才一脚深一脚浅地回来。有时碰到村民不在家,她还要再跑一趟,为的是不把一个孩子落下。2003年“非典”肆虐,张三坤每天奔波于各村组之间,挨家挨户发放宣传资料,为村民测量体温,进行环境消毒,乡亲们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她成了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随叫随到的乡村“120”
二十多年来,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诊,张三坤从不推辞,随叫随到,乡亲们都亲切地把她叫做村里的“120”。
一个夏天的夜晚,大面岭村的一位村民得了急性肠炎,腹痛腹泻,凌晨2点打电话叫张三坤出诊。这天张三坤自己也感冒发热,身体不舒服。爱人不放心她带病出诊,陪着她一同来到这位村民家。给病人打针吃药,控制了病情,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放下药箱,桥背上村的一位村民又因高热、抽搐,请张三坤出诊。张三坤二话没说就转身去了,当张三坤处理好病人,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家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像这样一个晚上出诊两三次、整晚都没法休息的情形,对张三坤来说是家常便饭。
张三坤视病人为亲人,给乡亲们看病总是想方设法帮他们省钱。她坚持看病不收诊金,出诊不收出诊费。为了减轻村民们的负担,她甚至连药差也不要了,开出的药按进药价原原本本地卖给村民。
村里一位孤寡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发作,每次有病时就找张三坤诊治,张三坤每次都给他免费治疗,临走时还给他带上一些肉菜和生活用品。湖南籍男子刘某在当地打工,上山砍木材时不慎摔断了大腿,被人送到村卫生站,张三坤看到他伤势严重,身无分文,身边又没有亲人,当即掏出800元,把他送到镇卫生院治疗。像这样免费为村民服务,有时甚至贴钱服务的事情,张三坤记不清有多少次。据统计,张三坤已免费为900多名村民治病,共为40多人垫付共计3万多元的医药费。
为全村1326人建立健康档案
张三坤深知,为村民省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少生病,为此,在1995年她就自发地给村民们建立健康档案,小溪村的老人、小孩、妇女常见病的预防保健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全村患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的姓名、病症状况,并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制订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村民实现小病不出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为改善村民就医环境,张三坤说服丈夫,筹集10多万元,将一座旧房改造成卫生站,添置药柜、电脑、频谱治疗仪等设备,连上了互联网,在全市率先达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分设的标准。为了进一步摸清全村村民的健康状况,她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把全村1326人的健康状况全部记录下来,逐一输入电脑。
曾有人问她,这么辛苦,没有收入,也没有荣誉,图啥?张三坤说:“不图什么,小溪村村民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黄伟源)
栏目:点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