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职场人为何成糖尿病“高危人群”? 冬季养肾正当时 带你“肾”入其境 青少年脊柱侧弯危害大 科学守护是关键 孩子体重增长缓慢 家长需关注这些事 关节疼痛别硬扛 明确病因方能精准治疗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职场人为何成糖尿病“高危人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张迅恺 碗旭照

加班久坐、外卖续命、应酬喝酒、失眠熬夜——这些职场常态正悄然增加糖尿病风险。国家卫健委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11.9%,其中18~29岁人群患病率达5%,30~39岁人群达6.5%,均为20年前的4倍。针对这一趋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张莹,通过九个关键问题,为职场人详解糖尿病防控要点。

一、职场人为何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职场人的糖尿病风险,主要源于三大工作模式的叠加影响:

久坐导致代谢效率降低,热量消耗减少,血液中葡萄糖易堆积,长期会造成胰岛素作用效率下降。

外卖饮食多为高油、高盐、高精制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GI)常超70,使胰岛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加班时精神紧张,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推高血糖;而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会打乱血糖调节生物钟,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二、职场人需留意哪些糖尿病早期信号?

糖尿病典型信号可概括为“三多一累”:

多饮:表现为口渴难解,因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脱水,进而刺激口渴中枢。

多尿:因高血糖引发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功能受影响,导致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

多食:因胰岛素功能异常,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身体会持续发出“饥饿信号”,导致食欲亢进。

易累:因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或长期血糖异常引发心理压力,导致持续疲劳、精神不济。

此外,体重在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波动(骤增或骤降),也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血糖。

三、上班只能点外卖,如何控糖?

建议从“总量控制”和“食材选择”两方面入手:

控制进食总量,避免暴饮暴食,根据自身活动量合理安排餐量。

食材搭配上,优先选择蔬菜、优质肉类(如瘦肉、鱼虾)与主食的均衡组合,烹饪方式优选蒸煮,少选油炸、红烧。

主食可将白米饭替换为杂粮饭(如糙米、藜麦饭),减少精米白面等精加工主食的摄入。

下单时备注“酱汁分开装”,按需蘸取,避免摄入过多油脂和盐分。

四、久坐没时间运动,该如何改善?

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轻量活动,具体可参考:

工作期间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可通过接水、爬楼梯、做简单拉伸(如扩胸、转腰)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下班后可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回家,或选择骑行、快走等方式,保证每日累计30~40分钟的运动量,逐步改善久坐带来的代谢问题。

五、应酬需喝酒,如何减少对血糖的影响?

酒精会干扰血糖正常代谢,建议从“饮用量”和“饮酒方式”两方面控制:

尽量少饮酒,若无法避免,优先选择低度酒,并严格控制饮用量。

饮酒前先吃少量主食(如米饭、面条),避免空腹饮酒——空腹时酒精吸收快,易引发低血糖(尤其对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人群),也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六、奶茶、咖啡对血糖影响大吗?

市售奶茶对血糖影响较大:每杯约500ml的奶茶,含糖量通常在30~50g,相当于6~10茶匙白砂糖,饮用后易导致血糖快速飙升。

相比之下,无糖咖啡(如纯黑咖啡)对血糖影响较小,但需注意避免添加糖、植脂末等。建议日常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以白开水、无糖茶或纯黑咖啡作为替代。

七、加班到深夜,能吃什么零食?

原则上不建议吃夜宵,若确实感到饥饿,可选择低升糖、低负担的食物:

饮品:纯牛奶(无糖),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增加饱腹感。

水果:选择低GI水果,如圣女果、草莓、蓝莓(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200g)。

坚果:一小把原味坚果(如核桃、杏仁,约10~15g),避免盐焗、油炸等调味款,以防摄入过多盐分和油脂。

八、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会影响血糖吗?

会。睡眠质量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长期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会打乱体内激素分泌节律(如皮质醇、生长激素),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进而推高血糖,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建议通过“睡前习惯调整”改善睡眠: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可通过泡脚(水温40℃左右,时长15~20分钟)、听舒缓轻音乐、阅读纸质书等方式,放松身心,帮助入睡。

九、年轻人应多久测一次血糖?

根据年龄和风险等级,建议如下:

普通人群:25岁后建议每年体检时同步检查空腹血糖,及时掌握基础血糖水平。

高危人群:包括超重(BMI≥24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糖耐量异常(曾出现空腹血糖偏高或餐后血糖偏高)的人群,建议在每年空腹血糖检查的基础上,额外加做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更全面地评估血糖代谢情况。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张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