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新闻 智能物流机器人上岗 配送药物更高效 新技术让帕金森患者独立行走 效能质量双提升 12345热线解锁医患温情故事 阳春市人民医院推出“周二糖友课堂” 微新闻

当前版:第2版:新闻
PDF原版下载
新闻
02

新技术让帕金森患者独立行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8触点双靶点技术为帕金森患者解决“冻结步态”难题

吴丽婷 魏星

对许多帕金森病患者而言,最令人困扰的不仅是手部震颤,还有在行走时,身体突然“冻结步态”。患者意识清晰,却感觉双脚如同被粘在地上,寸步难行,这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极大增加跌倒风险。

近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成功运用国际先进的8触点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为一位饱受“冻结步态”困扰的七旬患者江奶奶,实现精准“破冰”。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复杂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七旬帕金森患者出现“冻结步态”

今年75岁的江奶奶与帕金森病抗争已4年。去年6月起,她开始遭遇“冻结步态”的困扰。这种步态障碍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导致她之前跌倒造成右前臂骨折。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蒙燕介绍,在病程超过8年的帕金森患者中,约九成会受到“冻结步态”影响。跌倒后,患者发生骨折的概率高达35%,是普通老年人的3.2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在药物治疗方面,江奶奶陷入典型的治疗困境:药效仅能维持3~4个小时,药效减退时“冻结”加重,而药效高峰时又出现不受控制的异动。这种“剂末现象”与“剂峰异动”的交替出现,使得单纯依靠药物调整难以取得更好疗效。

选定“双靶点、八触点”方案

今年9月,在女儿的陪同下,江奶奶入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李蒙燕团队为她进行了全面的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高场磁共振(MRI)和一系列智能量表评估。

经过帕金森病神经内外科多学科团队(MDT)的深入讨论,最终一致决定为她实施一项更前沿的手术:植入国际最新的8触点双靶点电极。

李蒙燕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技术飞跃:“传统的4触点电极,好比一把只有4个齿的钥匙,能打开控制帕金森患者出现的‘震颤和僵直’的锁(丘脑底核,STN),但对于‘冻结步态’这把更复杂的锁,却无能为力。”

此次采用的8触点双靶点电极,代表了当前脑深部电刺激技术的重要突破。与传统4触点电极相比,它不仅触点数量翻倍,电极跨度也更长,像一把拥有8个齿的“精密钥匙”,在植入后同时覆盖并精准刺激大脑中两个关键核团——主要负责改善震颤和僵直的丘脑底核,以及对改善“冻结步态”至关重要的黑质网状部。

李蒙燕进一步解释道:“针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冻结步态,同时刺激这两个核团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方向。其科学原理在于,我们对丘脑底核施用高频刺激能有效控制‘抖’和‘僵’,而对黑质网状部施用低频刺激则被证实能显著改善‘冻结步态’。”

这项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为医生实施“高频+低频”的个体化、差异化刺激模式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这意味着在术后程控阶段,医生能够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体外进行精细的参数调节,拥有近乎无限的组合可能,从而实现对“抖、僵、冻”等症状的全面、精准控制,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脑内的“毫米级绣花”

10月3日,手术在精确的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进行。这是一场对精度要求极高的“脑内绣花”。

凭借丰富经验,专家团队将新型8触点刺激电极以毫米级的精度,精准送达预设的丘脑底核和黑质网状部核团双靶点区域。

术后一个月,神经内科团队为江奶奶开启了脑起搏器。开机后,困扰她许久的步态障碍现象得到显著改善。接下来,神经内科团队将继续通过精细的参数调整,为她量身定制最佳方案。

谈及这项技术的发展,李蒙燕表示,双靶点刺激技术是目前国际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方向。在国外,这项技术已经展现出对复杂症状的良好控制效果。近年来,国内多家医院也陆续开展此类手术,包括青岛、云浮等地都有成功案例。

“我们采用的8触点双靶点技术,在硬件设计上更为先进,为未来可能的治疗升级预留了空间。比如国际上正在研究的自适应脑起搏器技术,需要更多触点来实现更精准的调控。”她继续补充道。

李蒙燕表示,未来将持续引进国际前沿技术,为帕金森、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病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让更多患者重获行动自由,回归正常生活。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