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截冠术:规避下牙槽神经损伤新方案

“医生,拔智齿会让我下唇变麻吗?”
“有人拔完智齿后神经受损,感觉一直没恢复,我好担心!”
在口腔外科门诊,这类担忧十分常见。尤其是下颌智齿,因其位置靠近支配下唇与下巴感觉的“下牙槽神经”,传统拔除术存在一定神经损伤风险,可能导致暂时性甚至永久性麻木。
如今,“智齿截冠术”的出现,为这类高风险人群提供了更安全的新选择。
智齿拔除建议与传统术式风险
并非所有智齿都需拔除,但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干预:反复发生牙龈肿痛、流脓等炎症感染;顶坏邻牙,导致第二磨牙龋坏或牙根吸收;引发牙列拥挤、颞下颌关节紊乱;正畸治疗需要;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预防性拔除。
临床数据显示,35.9%~58.7%的人存在智齿阻生,其中下颌阻生智齿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传统拔牙术的神经损伤风险,根源在于解剖结构。下颌智齿牙根邻近“下牙槽神经管”,管内有支配下唇与颏部感觉的神经。当智齿低位阻生、牙根紧贴甚至包绕神经管时,传统手术需大量去骨并牵拉牙根,易对神经造成直接压迫或损伤。
研究表明,传统拔除术中下牙槽神经损伤率为0.4%~8.4%,虽永久性损伤不足1%,但一旦发生,恢复周期长,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智齿截冠术的核心原理
智齿截冠术是一种“保守拔除”方式,仅去除引发问题的牙冠部分,将牙根保留于牙槽骨内,从而避免传统手术对神经的直接创伤。
其核心原理是:智齿引发的炎症、邻牙压迫等问题,多因牙冠暴露于口腔、易藏匿食物残渣和细菌所致;而无炎症、不压迫神经的牙根留在骨内,通常不会产生危害。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专用器械精准截除牙冠,将牙根断面磨平并降至牙槽骨下3~4毫米,随后新生骨组织会逐渐覆盖牙根,实现生物学封闭。
适用人群与安全性建议
智齿截冠术的核心适应证是“下牙槽神经损伤高风险者”,具体包括:
影像学显示牙根与神经管“零距离”接触或包绕神经管,且神经管骨壁白线中断。
智齿合并含牙囊肿或深龋,但神经损伤风险较高。
教师、歌手等对口腔感觉要求较高的职业人群,或神经修复能力较弱的中老年人。
保留牙根后的感染率仅为1.0%~5.2%,与传统拔牙相当;术后1~2年内,约13.2%~85.29%的牙根会向“远离神经”方向轻微迁移,进一步降低风险;仅约2.6%的病例可能需要二次手术,且此时神经损伤风险已极低。
截冠术属于微创手术,平均耗时约20分钟,去骨量少,术后疼痛轻、肿胀小,多数患者术后1周即可恢复正常饮食。
但以下情况不建议采用该术式:牙根存在根尖周炎等炎症或明显松动;全身状况较差,如糖尿病未控制、免疫功能低下;未来有正畸治疗或下颌骨截骨术计划者。
手术流程与注意事项
手术流程:手术前要拍摄锥形束CT(CBCT),全面评估牙根与神经的空间关系,排除手术禁忌;局部麻醉后切开牙龈,少量去骨暴露牙冠;沿釉牙骨质界截除牙冠,磨平牙根断面并将其降至牙槽骨内;冲洗创腔后缝合,术后7天拆线。
目前,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关键提醒: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建议优先选择具备截冠术经验的口腔外科医生,且务必进行CBCT检查(而非仅依赖全景片)。CBCT能清晰显示牙根与神经的毗邻关系,可减少约30%的神经损伤误判,是判断是否适合截冠术的核心依据。
对于“怕伤神经”的高风险人群而言,智齿截冠术犹如一把“保护神经的安全锁”,既能解除智齿带来的健康隐患,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感觉功能,让拔智齿不再“提心吊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