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水鱼刺伤别大意! 警惕创伤弧菌感染

近期,广州一名热衷鱼类美食的女士,因清洗淡水鱼时被鱼刺扎伤,遭遇严重感染,一度面临截肢风险。这起事件背后,隐藏着被称为“海洋杀手”的创伤弧菌。小小的鱼刺扎伤,为何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一天傍晚,钟女士(化名)在清洗黔鱼时,右手虎口不慎被鱼刺扎伤。次日清晨8点,她突然出现40℃以上高热、剧烈寒战,右手伤口及腕部红肿迅速蔓延,疼痛难忍。送往医院急诊科就诊后,医生根据其鱼刺刺伤史和症状,高度怀疑为创伤弧菌感染,并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诊。最终确认判断后,钟女士在接受急诊抗感染和伤口处理后,被转入感染病科进一步救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罗润齐介绍,钟女士伤口呈现典型的“红、肿、热、痛”,皮肤张力升高,炎症快速向上蔓延,同时伴有39.7℃高热和炎症指标显著升高症状。虽然黔鱼是淡水鱼,但广东地处入海口及海鲜交易枢纽,仍存在感染风险。加之钟女士本身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属于创伤弧菌感染高危人群。通过血培养,最终确诊为创伤弧菌感染。幸运的是,由于诊断和治疗及时,钟女士成功避免截肢,目前已康复出院。
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温暖海域,以及牡蛎、螃蟹、鱼类等海产品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通过海产品刺伤、带菌海水接触破损皮肤或生食受污染的海鲜导致感染,具有三大致命特性:一、未经治疗的脓毒症死亡率高达50%~70%;二、病情进展迅速,48小时内可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脓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三、隐匿性强,不仅海水环境,淡水环境(如入海口区域的淡水鱼虾)也可能存在该病菌。
罗润齐特别提醒,“海洋创伤弧菌”虽名字带有“海洋”,但淡水鱼也可能携带。在海鲜交易过程中,受污染的海水、工具(刀具、砧板、水箱等)极易造成淡水鱼交叉污染。因此,处理任何鱼类都应佩戴厚手套,防止鱼刺扎伤,且务必将鱼类彻底煮熟后食用。
夏季海水温度升高,创伤弧菌进入活跃期。感染后在48小时黄金救治期内正确处理,至关重要。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局部伤口周围红肿疼痛加剧,出现瘀斑、血疱并快速扩散,皮下有捻发音;全身表现为高热(>39℃)、寒战、血压骤降,实验室检查可见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PCT/CRP)升高、血小板减少、肌酸激酶(CK)升高等异常指标 。
罗润齐表示,创伤弧菌感染急救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快速识别症状,受伤后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海鲜接触或刺伤史;二是精准抗菌治疗,可使用三代头孢(如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疗程根据感染程度调整,一般持续2~3周;三是及时外科干预,若确诊坏死性筋膜炎,需在6小时内清创,重症患者必要时截肢,并转入ICU进行液体复苏、器官功能监测等支持治疗。
预防创伤弧菌感染,日常应做到:处理海鲜时佩戴手套,避免徒手接触尖锐部位;不生食海鲜,确保彻底清洗并高温烹饪后再食用。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 罗润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