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人文 学会温暖的告别 我明白了做精防医生的意义 跨越中西医藩篱 守护稚嫩生命 8个月14面锦旗背后的温度 做父亲的“保健医生”

当前版:第3版:人文
PDF原版下载
人文
03

跨越中西医藩篱 守护稚嫩生命

邓丽群

▲邓丽群为患儿听诊检查

从初着白袍时对西医精准诊疗的执着,到中年后深耕中医儿科的笃定,我用二十载的欢笑与泪水、坚守与突破践行医者誓言,将职业使命融入血脉,开启一场跨越中西医藩篱的生命守护之旅。

2003年,我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踏入儿科诊室,那时的儿科是听诊器里的呼吸音、化验单上的参考值、输液管里的点滴希望。面对无法清晰主诉的患儿,我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高热患儿的眼神是否有神,腹泻孩子的哭声是否洪亮,都成了我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在听诊器与化验单构筑的世界里,我坚信西医的精准诊断与规范治疗,也相信努力用好西药就能为孩子驱散病痛。看到高热的孩子退了烧、咳喘的患儿平稳了呼吸,这份职业成就感让我爱上了儿科——一个能直接触摸生命温度的领域,每一个康复的笑容都如阳光般灿烂,温暖人心。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渐渐发现西医诊疗存在局限。那些反复感冒的“小病号”,每次输液后短暂康复,却总在季节交替时复发;患有消化不良的孩子长期依赖益生菌,却始终无法改善瘦弱的体质;还有被矮小、发育迟缓困扰的患儿,西医检查指标无异常,家长只能在等待中焦虑不安。每当看到孩子因慢性病痛皱起的眉头,看到家长奔波求医却收效甚微的无奈,我的内心便涌起强烈的困惑:医学的使命是治愈,可为何总有如此多的“无解”?

一次偶然的跟师经历,我看到一位被顽固性湿疹折磨多年的患儿,西医激素类药膏反复使用却反复发作,孩子整夜瘙痒哭闹,家长几近崩溃,最终被我的导师用清热祛湿的中药汤剂配合中药外洗的方法,短短2周便让患儿的湿疹明显好转。看着孩子安稳入睡家长激动落泪的瞬间,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医的神奇魅力。

原来对于慢性病、虚症、情志病这些西医棘手的难题,中医有早已沉淀了数千年的智慧方案。这次经历也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中医世界的大门。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投入中医学习,白天在临床中观察导师辨证论治,夜晚则埋首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当读到“上工治未病”时,我恍然大悟:中医不仅是治病的医学,更是“治人”的学问,它关注的是生命整体的平衡,而非孤立的症状。在学习《神农本草经》时,每一味药材的性味归经都仿佛在诉说着自然与生命的对话,麻黄的发汗解表、山药的健脾养胃,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木,实则蕴含着调理生命的密码。

随着学习的深入,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思路逐渐清晰。面对高热惊厥患儿,我先用西医手段快速止惊,再以中药清热安神防复发;治疗小儿厌食症,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再用“四缝穴”放血配合健脾汤药调体质。有个矮小症患儿,西医检查无异常,她辨证为“脾肾两虚”,通过中药调理配合艾灸足三里,半年后孩子身高增长了6厘米。家长激动地说:“终于不用再带着孩子跑大医院了!”

在中西医融合的路上,我深刻体会到医者的“大爱无疆”不仅是坚守岗位,更是打破学科壁垒、为患儿寻求最优解的执着。有人说“中医是慢郎中”,但每当看到慢性病患儿通过中西医调理重获健康,看到家长从焦虑到释然的笑容,所有的不解与困难都化为前行的动力。我开始整理临床案例,利用休息时间开展科普讲座,教家长用推拿、食疗预防儿童常见病。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种诊疗模式。

从西医的精准施治到中医的辨证调护,在儿科这个特殊的领域,医者不仅要治愈病痛,更要守护童真;不仅要依靠技术,更要倾注爱心。那些深夜研读的典籍、反复推敲的方剂、家长感激的泪水,都在诉说一个儿科医生的成长与蜕变。我也将继续用仁心医术守护每一个稚嫩的生命,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誓言在儿科诊室里生生不息,让中医智慧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健康之路。

(作者单位: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