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 莫以“病小”而不防

急性胃肠炎是全球常见疾病之一,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不洁饮食是其关键诱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每10人中就有1人因食用受污染食物患病,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达42万。我国情况同样严峻,平均每6.5人中就有1人因摄入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食品发病。
研究表明,17岁以下青少年的急性胃肠炎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这可能与他们不洁的饮食习惯、病原体在青少年群体中易传播有关。此外,郊区发病率高于城区,或因郊区居民卫生意识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可及性较低及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等因素所致。
主要症状与疾病特点
青少年急性胃肠炎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常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与呕吐。腹痛多位于上腹部,严重时可呈阵发性绞痛;腹泻每日可达3~5次,严重者甚至数十次,粪便为稀水样,颜色呈深黄色或带绿色,且伴有明显恶臭。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
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若未及时采取科学干预措施,病情可能迅速加重,甚至迁延为慢性胃肠疾病,对青少年的健康、学习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急性胃肠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常见细菌有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病毒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消化道后,会破坏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刺激炎性因子和胃泌素大量释放,最终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出现。
该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其中诺如病毒高发,呕吐症状更为突出;夏季则以细菌感染为主,这与高温环境下细菌繁殖速度加快密切相关。
青少年易患病需注意
青少年日常面临高强度学习压力,作息不规律易导致身体疲劳,进而使免疫力下降。加之饮食不节——如进食时间不固定、偏食、偏好油腻辛辣或煎炸食物、暴饮暴食等,这些均属于急性胃肠炎的高危诱因。
以下食物若处理不当,易引发食物中毒,需特别注意:鲜海蜇、鲜木耳、鲜黄花菜、长斑红薯、变质蔬菜、变质生姜、霉变甘蔗、生豆浆、生四季豆、青番茄及未煮熟的扁豆等。此外,未成熟果实中可能含有生物碱类毒素,同样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专家建议:预防重于治疗
养成科学饮食习惯: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杜绝暴饮暴食,减少生冷、油腻食品摄入,每餐不宜过饱。夏季剩菜剩饭易被细菌污染,建议不食用;处理熟食的刀具、砧板,应与生肉、生菜专用工具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注重个人卫生: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严守“病从口入”关;生食瓜果务必彻底清洗;外出时饮用开水,选择烧熟煮透的食品。冰箱储存食物需控制在4℃以下,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须充分加热。
增强机体免疫力:坚持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以维持胃肠道功能平衡,同时做到饮食有节,促进营养吸收。
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旦发病,应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并尽快就医,切勿自行随意用药。
结语
急性胃肠炎虽常被视作“小病”,但发病率高、传播快、影响广,尤其对青少年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预防的关键在于提升青少年自我保健意识,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防治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