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腰背酸软?小心骨质疏松
28岁白领小莹(化名)向来注重养生与形象管理:夏季外出时,帽子、墨镜、防晒霜、防晒衣“全副武装”以严格防晒;为维持身材,饮食以蔬菜水果为主,极少摄入肉类;为保持精力,咖啡与茶饮几乎成为每日必需品。
近期,小莹频繁出现腰背酸软、乏力症状,起初误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未予重视。然而,即便经过充分休息,症状仍未缓解。在医生建议下,她接受了骨密度检测,结果令人意外:28岁本是骨密度接近峰值的黄金年龄,但其骨密度T值仅为-2.1(同龄人正常范围为-0.5至0.5),骨质水平相当于40多岁女性。
“精致”生活背后暗藏骨骼隐患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诊室,小莹困惑地向江晓兵主任提问:“我一直很注意健康,怎么骨头就‘糠’了?”
江晓兵主任解释,骨质疏松是指骨骼结构呈现疏松多孔状(类似蜂窝),骨密度与骨质量显著下降,进而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疾病。尽管该病常被视作老年慢性病,但近年来已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他进一步指出,过度防晒、长期素食或节食导致的蛋白质摄入不足、频繁饮用咖啡或浓茶等习惯,都会干扰骨骼的正常代谢。这些行为可能使骨骼“重建”速度远低于“破坏”速度,甚至让人体在30岁前的骨量积累关键期无法达到理想峰值,造成“骨本”亏空,为日后骨质疏松埋下隐患。
年轻多存“骨本”,年老更有“骨气”
“年轻时积累的骨量越多,老年阶段骨骼健康水平越高。”江晓兵主任提醒,人体骨量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呈快速增长态势,此阶段成骨细胞活性高于破骨细胞,骨组织持续矿化;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意味着骨骼“储备”越充足,未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低。
35岁以后,人体骨量开始缓慢流失。其中,女性在更年期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男性骨量流失一般始于40岁左右,进程相对平缓,但70岁后可能进入加速阶段。
骨质疏松早期信号不容忽视
小莹出现的腰背酸软、隐痛、乏力等症状,正是骨质疏松的早期预警信号。许多人会将其误认为是疲劳或姿势不良导致,轻易忽略。事实上,这些症状背后,反映的是骨骼强度已出现下降的客观现实。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女性因长期过度防晒导致维生素D严重缺乏,竟在夜间翻身时突发椎体骨折。当骨骼变得极度脆弱时,打喷嚏、弯腰拾物、甚至用力拥抱等轻微动作,都可能引发骨折。
骨质疏松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腕部、髋部和脊柱。其中,因髋部骨折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脊柱骨折可能导致身高缩短、驼背等体态改变。
得知骨质疏松易引发骨折后,小莹迫切询问:“我的骨密度还能改善吗?”
江晓兵主任表示,骨量积累的黄金窗口期在30岁前,若此时及时干预,骨密度仍有回升可能。目前,小莹已遵照医嘱,启动药物、营养、运动等与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案。
打好“组合拳”,全方位守护骨健康
江晓兵主任提醒,预防骨质疏松不应等到年老才“亡羊补牢”,关键在于年轻时打好骨量基础,年老后延缓骨量流失。他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入手,构建骨骼健康的“防护体系”:
科学晒太阳,保障维生素D合成
人体所需维生素D的大部分需通过皮肤在紫外线B(UVB)照射下合成,而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关键因子。过度防晒会抑制维生素D生成,进而影响骨骼矿化。
建议选择清晨或下午时段(避开正午强光),裸露面部、手臂或小腿,不涂抹防晒霜,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每周不少于3次。需注意:隔着玻璃晒太阳无效。若平时日照不足,或体检提示维生素D缺乏,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均衡饮食,补足骨骼“建筑材料”
江晓兵主任特别提醒,单纯依靠钙片无法替代全面营养。骨骼构建不仅需要钙,还需蛋白质、镁、锌、磷、维生素K、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素协同作用。
日常饮食中,应适量摄入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鱼虾、坚果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摄入禽肉、蛋类,确保优质蛋白质供给;素食人群需格外注重从豆类、坚果、蛋奶中获取必需氨基酸。此外,还应保证新鲜蔬果与全谷物摄入,避免偏食。
减少高盐饮食,因高钠会增加尿钙排泄;浓咖啡、浓茶中的咖啡因和鞣酸可能干扰钙吸收,建议将每日咖啡摄入量控制在4杯以内,避免空腹饮用浓茶。
坚持负重与抗阻运动,增强骨强度
适度的机械负荷能刺激骨形成,快走、慢跑、跳舞、爬楼梯、跳绳、太极拳等负重运动均对骨骼健康有益。
同时结合举哑铃、弹力带训练、器械力量练习等抗阻运动,可有效提升骨密度。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且每周包含2次以上力量训练。
女性群体需特别关注骨骼健康
年轻女性应避免极端节食、长期素食及过度防晒,确保营养均衡与维生素D正常合成;关注月经周期规律性,若出现长期闭经,需及时就医,排查内分泌异常导致的雌激素低下问题。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应主动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激素替代治疗(HRT),以缓解更年期症状并预防骨量快速流失;治疗期间需结合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必要的钙与维生素D补充。
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
建议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人群常规进行骨密度筛查;早绝经、长期营养不良、患有甲亢、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影响骨代谢疾病的人群,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高危人群,应提前开展筛查。
预防跌倒,降低骨折风险
针对中老年人,居家环境需做好防滑处理、保证照明充足、安装扶手等,减少跌倒隐患。此外,吸烟与过量饮酒均为明确损害骨骼健康的危险因素,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维护骨骼健康需做到戒烟限酒。
骨质疏松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频繁出现的腰背酸软,可能是骨骼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唯有在年轻时积极“存骨本”,中年后科学“防流失”,才能避免老年时“骨脆易折”,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兼脊柱外科主任 江晓兵 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