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养一体化”防治颈椎病
在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位列第二,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我国约有2亿颈椎病患者,占总人口17.3%,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患病。该病高发于40~50岁人群,成人总体发病率10%~15%;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80%,且随年龄增长上升。随着智能手机与电脑普及,颈椎病呈明显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患病率超1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文从“治养一体化”角度出发,为颈椎病防治提供新路径——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源预防疾病,实现标本兼治,有效应对这一常见且复杂的健康问题。
颈椎病的病理机制
中医将颈椎病归为“骨痹”“痿证”“项痹”“项强”等范畴。古代虽无“颈椎病”特定病名,但对其病因已有深刻认知。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林定坤教授指出,其发病病机主要有三:筋骨失衡、气血失调、外邪积聚。
中医强调平衡协调。颈椎局部筋骨失衡,易引发落枕、关节错位;中老年人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导致筋脉拘急,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神经水肿等病理变化,最终致病。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主要由长期不良姿势、劳损等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进而引发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产生相应临床症状。
警惕身体发出的“警报”
身体如同“报警器”,会在颈椎病变早期发出多种警示信号。除颈部疼痛外,还需关注:肩膀、手臂乃至手指麻木或“放电样”疼痛;上肢无力,如握筷不稳、写字缓慢;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或伴有眩晕。
上述症状并非颈椎病特异性表现,需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综合判断。一旦出现相关征兆,建议尽早就医,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评估。
中西医结合分型施治
西医擅长精准诊断与急性期干预,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与体质改善,二者协同可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对脊髓或神经根明显受压、已出现脊髓变性,或神经根性疼痛剧烈且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案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经科学评估后择优选择。
对早期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神经压迫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可短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及营养神经药物,缓解发作期症状。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出现神经痛或脊髓受累时,可通过制动、合理用枕减少机械刺激,配合针灸、理疗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林定坤教授结合不同类型颈椎病发病特点,提出以“阶梯治疗”为核心理念的方案,贯彻“手法为先、针灸药随、治养结合”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构建“治养一体化”干预模式,让患者出院后仍能科学配合康复管理,巩固疗效。
谨记护颈四要素
“三分靠治,七分靠养。”颈椎病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与体质衰退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尤为关键,护颈需掌握四大要诀:
挺腰端坐。保持正确姿势是脊柱健康关键。坐位时挺腰、竖颈、抬头,维持脊柱自然直立,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前倾。
防寒保暖。避免颈部受风受寒,不直对空调;建议穿有领衣物,加强颈部保暖。
量身配枕。仰卧时,枕头承头后高度与肩至背部距离相仿;侧卧时,枕头压缩后高度等于肩宽(耳至肩外缘距离)。兼有两种睡姿可选用中间低、两侧高的枕头,切忌用过低枕头,宜按个体情况选择或定制,合理选枕对防治有辅助作用。
导引练功。颈椎锻炼需科学,避免过度活动。可练“林定坤健体八段功”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通过上肢上举拉伸,锻炼颈肩肌群,增强颈椎稳定性。
颈椎病防治,贵在早识别、早干预、重养护。唯有医患协同、治养并重,方能实现从症状缓解到健康重建的良性循环。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供稿)
栏目:连线“健康广东” 走进科普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