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解析糖尿病前身体预警信号 “治养一体化”防治颈椎病 年轻人腰背酸软?小心骨质疏松 关节病患者安稳度秋有方法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解析糖尿病前身体预警信号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陈子滢 刘山青 简文杨

近日,一条题为“确诊糖尿病前,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的科普视频冲上社交平台热搜,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引发热议:“空腹血糖正常,也可能得糖尿病?”“老是口渴、尿频,是糖尿病吗?”“多囊卵巢综合征人群更要警惕血糖!”“呼吸有烂苹果味,竟是酮症酸中毒?”这些所谓的“身体预警”,真的是糖尿病的信号吗?仅凭症状能否判断是否患病?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徐芸作出专业解读,帮助公众科学识别风险、及早干预。

糖尿病发生原理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即胰岛素抵抗)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类似“钥匙”——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化为能量供机体利用。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相当于“钥匙”数量减少,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即便“钥匙”数量充足,也会因“锁眼生锈”无法顺利开启细胞大门。这两种机制都会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积聚,引发高血糖。若长期得不到控制,高血糖会持续损害心、脑、肾、眼、神经等多个器官系统。

早期症状隐匿别忽视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达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更高达35.2%,其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

2型糖尿病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胰岛素抵抗期,以胰岛素作用障碍为主,血糖仍在正常范围;糖尿病前期,空腹或餐后血糖轻度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糖尿病期,血糖持续升高,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需特别注意的是,即便在血糖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前期阶段,高血糖对血管和器官的损害可能已悄然发生,且因早期症状(如乏力、反复感染、伤口愈合缓慢)隐匿,常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出现并发症。

此外,我国居民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糖尿病前期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明显。若体检仅检测空腹血糖,可能遗漏部分患者。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全面评估血糖代谢状态。

识别身体“警报”与潜在危害

疲劳乏力:细胞“缺糖”的信号

尽管血糖可能偏高,但因胰岛素功能异常,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供能,导致细胞“饥饿”。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疲劳、精神不振,且休息后难以缓解。部分人还可能出现餐前心慌、手抖、出冷汗等类似低血糖的症状,实为胰岛素分泌紊乱的早期表现。

口渴、多饮、多尿:“三多”典型症状

血糖升高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刺激口渴中枢,引发口干、多饮;同时,肾脏为排出多余葡萄糖会增加尿量,导致多尿。这“三多”症状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但往往在血糖显著升高时才出现。

多食易饥体重反降:能量利用障碍的警示

患者常感到饥饿、进食量增多,可因葡萄糖利用障碍,身体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导致体重不增反降。这一现象在1型糖尿病中更明显,但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

呼气有烂苹果味、恶心呕吐:警惕酮症酸中毒

当血糖严重升高,机体无法利用葡萄糖时,会启动脂肪分解供能,产生大量酮体。其中,丙酮具有挥发性,会使呼气散发出“烂苹果味”;而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则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引发恶心、呕吐、呼吸深快,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休克甚至昏迷。这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徐芸提醒,糖尿病不仅是“血糖高”的问题,更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其危害核心在于长期高血糖引发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寿命。

缓解糖尿病早期干预是关键

徐芸指出,在胰岛素抵抗期、糖尿病前期,甚至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早期,若能及时干预,部分患者可实现糖尿病的“缓解”——即在无需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长期维持血糖正常。

这种“缓解”并非“治愈”,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改善“代谢记忆”效应,显著降低远期心脑血管和肾脏并发症风险。

研究表明,以下人群实现缓解的可能性更高:病程较短,尤其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多数在5年内);超重或肥胖者;胰岛功能尚存,胰岛素分泌水平较好;早期接受规范治疗,且依从性良好。

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或评估为高危人群,应尽早就医,完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检查。确诊后,需立即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科学饮食、规律运动、体重管理),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争取实现糖尿病的早期缓解。

糖尿病并非突然降临,其发生发展有迹可循。从疲劳、口渴到体重下降,再到急性并发症,身体早已发出层层警示。公众应提高警惕,尤其是高危人群,切勿因“无症状”而忽视潜在风险。早筛查、早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