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秋分时节 岭南养生有妙招 心血管病高发 识别应对有方法 顺应时节 科学调养 了解秋季传染病特点 做好疾病预防 解密“悲秋”情绪 缓解“秋乏”困扰 坚持科学运动 降低损伤风险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解密“悲秋”情绪 缓解“秋乏”困扰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侯彩兰 侯家辉 摄

问题一:“悲秋”情绪容易产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答:秋季易出现情绪低落,是身心对自然变化的正常反应,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生理上,日照时间缩短影响大脑化学物质分泌,褪黑素增加易致疲倦,血清素减少则影响情绪,一增一减之间容易引发低沉感。心理上,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景象,易触发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心思细腻者更为明显。

调节情绪应避免三个误区:一是忽视情绪积压,一味“硬扛”;二是减少外出和社交,回避阳光;三是借暴饮暴食减压,反而损害健康。

推荐遵循“三多一少”原则主动调适。多晒太阳: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适度户外活动,阳光有助于调节褪黑素和血清素,改善情绪。多做运动:慢跑、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多寻乐趣: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适当摄入香蕉、牛奶、全麦面包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减少独处:积极与亲友沟通,避免陷入消极情绪循环。

若情绪持续低落超过2周,并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问题二:秋季有人反映入睡难、易醒,这是什么原因?

答:秋季睡眠问题多表现为夜间难入睡、易醒,白天却精神不振,常见原因包括:

秋燥扰神。干燥气候易导致口干舌燥、心烦意乱,影响入睡;

温差影响。昼夜温差大使生物节律紊乱,难以维持稳定睡眠;

情绪波动。焦虑、烦闷等情绪会增加神经紧张,进一步干扰睡眠。

改善睡眠应避开以下误区:不可依赖周末补觉,以免破坏生物钟;避免饮酒助眠,酒精虽促进入睡但会降低睡眠质量;午睡不宜超过30分钟,以免影响夜间睡意。

推荐四个助眠方法: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温度20~23℃,避光隔音,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建立睡前仪式:用40℃左右热水泡脚15~20分钟,或进行深呼吸放松身心;注意晚餐节制,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睡前可饮温牛奶或蜂蜜水,少吃易兴奋饮品;保持作息规律,固定上床与起床时间,周末也不宜过度熬夜,逐步重建生物节律。

通过主动调节生活环境与作息习惯,有助于提升秋季睡眠质量,缓解“秋乏”困扰。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