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节 科学调养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刘旭生 侯家辉 摄
问题一:秋分时节广东居民饮食应注意什么?有哪些润燥食疗方?
答:秋分前后,岭南地区仍具燥热特点,易耗伤津液、影响肺阴。饮食宜遵循“甘润生津、轻清补脾、适度清热”原则,可选用百合、银耳、雪梨、甘蔗、沙参、玉竹等食材。下面推荐三款简易润燥食疗方:
沙参玉竹雪梨汤
沙参、玉竹各15g,雪梨1~2个(去核切块),猪展肉250g,蜜枣2颗,加水煲1.5小时,加盐调味。此汤清心润肺、益气生津。
百合马蹄甘蔗水
鲜百合2颗(或干百合20g),马蹄8~10颗,黑皮甘蔗1~2节,加水煮40~60分钟,温饮汤汁,有助清热生津。
木耳百合炒山药
黑木耳、鲜百合、淮山、胡萝卜片、荷兰豆焯水后少油快炒,加盐、蚝油调味,能滋阴健脾、润燥和胃。
问题二:“贴秋膘”适合岭南人吗?应如何科学补充营养?
答:“贴秋膘”传统上指秋季进补以储备能量,但对多数岭南居民并不适宜。本地人群多属湿热或脾虚体质,盲目进补易加重痰湿、妨碍消化。现代人营养普遍充足,更宜“清补”而非“大补”。科学调理应避免以下误区:
一是不是什么人都需要进补,应该因人而异。体弱消耗大者可适当增加营养;超重或患有“三高”者应控制热量,注重膳食平衡。
二是不是什么东西都拿来进补,应该讲究物质均衡多样。应多选用鱼、禽、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莲藕、百合、梨等当季蔬果,既补充营养,又防秋燥。
三是进补过急不讲究技巧,我们主张先强健脾胃,慢慢适应。宜先调脾胃,可食小米粥、山药、莲子等平和之品,待脾胃适应后再逐步加强营养。
问题三:秋分后如何调养脾胃,特别是老人与儿童?
答:秋分后寒邪易侵,加之秋燥影响,易引发胃肠不适。应注意腹部保暖,饮食宜温和软烂,如小米粥、南瓜羹等,避免生冷油腻。
推荐三个常用保健穴位:足三里穴,在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一横指,常按可健脾益气。中脘穴,肚脐上四寸(约五横指),有和胃降逆之效。神阙穴,即肚脐,可温敷或艾灸,能散寒调理肠胃。
操作时按摩至局部酸胀即可;艾灸每穴10~15分钟,儿童不超过5分钟,注意防烫。
问题四:台风过后湿气重,有哪些养生建议?
答:台风带来湿邪与风邪,易影响脾胃功能与情绪稳定。调理应以“健脾祛湿、平肝理气”为主,增强身体适应力。推荐三款食疗方:
菊花决明子茶
杭白菊5g、决明子10g、枸杞5g,沸水冲泡饮用,有助于清热明目、舒缓情绪。
四神猪肚汤
芡实、莲子、薏苡仁、茯苓各10g,猪肚1个,枸杞6g,姜少许,炖煮40分钟。可健脾祛湿,适合湿滞肠胃者。
五指毛桃土茯苓鸡汤
五指毛桃50g、鲜土茯苓200g(或干品50g)、薏米30g、陈皮1瓣、红枣3颗、老母鸡半只、姜少许,慢炖60~80分钟。能益气利湿、补而不滞,尤宜雨后体虚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