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高发 识别应对有方法
▲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薛竟宜 侯家辉 摄
问题一:为何秋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
答:秋分后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增大,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主要原因是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泵血负担和心肌耗氧量。若冠状动脉已有狭窄,血管收缩会加重缺血,引发胸痛。温差变化还会造成血压波动,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力不均,增加破裂风险,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秋季气候干燥,呼吸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如房颤)。此外,“悲秋”情绪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和心率上升,进一步损害心血管健康。随着天气转凉,人们户外活动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不利于体重和代谢指标控制,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注意保暖。避免盲目“秋冻”,尤其保护好头、颈、足等对寒冷敏感的部位。
规律监测与用药。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药量。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心脏负担;适度进行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积极调节心态。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
问题二:心肌梗死有哪些高危人群?如何识别与应对?
答: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包括45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以及有“三高”、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长期吸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者需特别警惕。
典型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紧缩感,常持续15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放射至左肩、背部等。多伴有大汗、恶心、呼吸困难或濒死感。
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可表现为上腹痛、咽喉发紧、牙痛或乏力,易被误诊。
突发心梗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活动,平稳休息。平躺或半卧位,放松情绪,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切勿自行驾车或走动。急救人员可在送医途中实施抢救,并提前对接胸痛中心,争取救治时间。
谨慎用药。若备有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未缓解可再服1片。如有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且无过敏或出血风险,可立即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