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托举“大健康”
惠州市霞涌街道探索守护“家门口的健康”
▲居民在健康小屋进行健康检查
9月24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袭击广东。在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霞涌街道东兴社区,网格员兼“健康小屋”的健康指导员温尉和他的团队在台风来临前就开始了紧张的防灾准备工作。“22日到23日,我们重点走访了独居老人家庭,检查防风措施,了解食品饮用水储备情况,并叮嘱他们台风天气不要外出。”温尉说。
考虑到安全因素,东兴社区健康小屋这些天暂停开放。在平日,这里总是格外热闹。老人们常在健康指导员的协助下,使用健康一体机测量体重、体脂和血压,几分钟后就能拿到健康评估报告。
每周一和周五,霞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霞涌社卫中心”)会派医务人员前来驻点,提供免费体检、诊断建议、科普讲座及中医治疗体验。健康小屋已成为街道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落脚点。
霞涌社卫中心副主任陈燕军表示,健康小屋不仅是便民的健康监测站点,更是连接社区、医疗机构和居民的重要纽带,探索出“家门口的健康”服务新范式。
一场源于需求的共建
东兴社区属于典型的“养老型社区”,常住人口约11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300人,占比达27%。这些老人多来自省外,子女在珠三角其他城市工作,因喜爱这里靠海、环境宜居而选择在此养老。其中不少是独居或与老伴同住,慢性病管理需求突出。
“之前很多老人对慢性病有病耻感,不愿公开病情,甚至不愿承认得病。加上我们的服务地点不固定,举办健康讲座时,经常只有十来个居民参加。”陈燕军回忆。
在深入了解社区需求后,霞涌社卫中心萌生设立固定健康服务点的想法。经过与东兴社区沟通协商,最终由社区党支部牵头,联合社卫中心、开发商和物业共同签署共建协议,将小区内一处两层约200平方米的活动用房进行改造,一楼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二楼打造为健康小屋。
“协调过程中,场地、设备资金和人员配置是最大难点。”东兴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洪嘉慧介绍,社区党支部牵头,通过座谈会、入户走访收集意见,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分工:社区党支部负责向街道办申请建设资金和组织协调,社卫中心提供医护人员和技术支持,开发商和物业保障场地。
2023年,健康小屋正式运营。内部设置健康自测区、中医养生区、健康教育课堂等功能区,配备艾灸理疗床、按摩仪器等设备,成为集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和康复理疗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社区的有效延伸。
从“拒检”到“主动参与”
健康小屋带来的不仅是服务便利,更是居民健康观念的转变。居民蒲姨(化名)2023年入住社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接触到健康小屋服务。“我有三叉神经痛,疼起来不敢说话、不敢吃饭。健康小屋的陈护士帮我联系广州的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蒲姨说。如今,她不仅更关注自身健康,还主动加入健康小屋的志愿者队伍。
蒲姨口中的“陈护士”,是霞涌社卫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主管护师陈志英。她在这个团队已经工作15年。“最初居民对我们不太信任,总觉得免费的服务不可靠。”陈志英说。通过为居民测量血糖血压、开展健康宣教等服务,她和同事们用真诚和专业的服务逐渐赢得居民的信任。
与在社卫中心坐诊不同,在健康小屋里,医护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解答居民疑问,了解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建议。居民咨询最多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问题。“很多老人认为‘没症状就不用测血压’,我们需要反复解释规范用药和定期监测的重要性。”陈志英说。
此外,健康小屋每月还推出特色活动。第二周周一的中医药膳体验,志愿者会提前熬好养生粥品;每月1次的中医养生讲座,医生结合季节特点教授穴位按压等实用技能。
数据显示,健康小屋的建立显著提高社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率。从2020年到今年6月,社区在管老年人数量从49人增至170人,增长率为246.94%;在管慢性病患者从47人增至137人,增长率为191.4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得到有力提升。
社区治理的新平台
温尉主要负责收集居民健康需求、组织宣传活动和处理健康个案。在他看来,这项工作虽然没有任何额外报酬,但却让他学到了更多健康知识,也让他与居民的关系更加紧密。“以健康为话题,居民更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接纳我们的服务。”温尉说。
针对社区内东北籍居民较多的特点,温尉编创“少盐少糖多蔬菜,粗粮杂豆换着来”等口诀,配上食谱海报张贴在社区公告栏上。健康指导员每季度都会接受霞涌社卫中心的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医疗知识、健康监测技能等。
通过每周入户走访,温尉能及时了解居民健康状况。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就反馈给社区医务人员,协调上门服务。去年冬天,他发现一位肺气肿长者因呼吸困难无法出门,随即联系家庭医生团队。第二天,陈志英和同事带着设备上门,为老人检查,还教其家人如何使用家用吸氧机。“以前叫救护车才能去医院,现在医生上门,省了很多事。”患者家属感激地说。
温尉认为,有些老人的健康问题根源在于缺少陪伴。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76岁独居老人,患有脑梗后遗症,拒绝正规治疗,长期购买保健品,每月花费1000~2000元,几乎占退休金的一半。经社区、派出所、医院多方介入,最终联系上老人在东北的家人,说服他们将其接回老家照顾。9月电话随访时,老人说很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帮他解开与家人的心结,现在心情和身体都好多了。
退休教师黎叔(化名)也是一位健康指导员,他因高血压在健康小屋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医生根据我年龄大、有脑梗史的情况,给出了详细的饮食建议,教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通过规范治疗,黎叔的收缩压从150~160毫米汞柱降到130毫米汞柱左右。受益于健康服务后,每逢健康小屋举办活动,他都主动提前到场帮忙布置场地、引导居民,“看到大家顺利做检查,我也开心。”
洪嘉慧介绍,目前健康小屋有16名健康指导员,包括社区和街道社卫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居民志愿者。他们协助开展日常健康检查、咨询服务和组织健康宣讲活动,成为健康小屋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
在洪嘉慧看来,健康小屋像一根“纽带”,串联起医疗资源、居民需求和社区治理目标,推动社区从“管理型组织”转向“服务型平台”。这种模式既回应了居民最关心的“健康痛点”,又通过高频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也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社区的可持续推进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惠州大亚湾开发区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