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警惕阿尔茨海默病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让子弹飞一会” 帮助孩子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 儿童口腔诊疗安全管理服务那些事 中西医协同破解腰痛难题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中西医协同破解腰痛难题

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 梁以豪

腰痛已非老年人专属问题,从20多岁的久坐上班族到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均深受其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疏松是腰痛的三大主因。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中西医结合模式为腰痛防治提供了新路径——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源改善体质,实现标本兼治。

许多人将腰痛简单归为“腰不好”,却忽视不同病因背后的病理差异。中西医从各自理论出发,对腰痛的成因与干预策略形成互补。唯有精准辨证、协同施治,才能有效破解这一常见而复杂的健康难题。

三类常见腰痛病理机制

腰肌劳损:最常见的“劳损性疼痛”

腰肌劳损多见于长期久坐、久站或频繁弯腰人群。中医归为“痹证”,病机为“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脾主肌肉,久坐耗伤脾气致肌肉失养,出现酸软无力;气血受阻、局部瘀滞,导致“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不良姿势或反复负重会导致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微小损伤累积引发无菌性炎症。患者常表现为腰部酸胀、僵硬,活动加重,休息可缓解;未及时干预可转为慢性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引发的复合性疼痛

高发于25~50岁人群,尤其是久坐、弯腰作业及重体力劳动者。中医认为与“肝肾亏虚”“气滞血瘀”相关——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加之劳损或外伤致气血瘀滞,发为腰痛。

从解剖学看,椎间盘作为脊柱“减震器”,由纤维环与髓核构成。长期负重或姿势不当导致纤维环退变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发腰痛和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肌力下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骨质疏松:骨骼“减量”致结构性失稳

这是中老年人(尤其绝经后女性)腰痛的重要诱因。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肾虚则骨髓不充、骨骼脆弱。

现代医学指出,50岁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能力减弱,骨量每年流失0.5%~1%;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降,骨流失加速,约每3名女性中有1人患病,65岁以上女性超半数受累。

腰椎作为主承重结构,骨密度下降后,轻微外力(如咳嗽、打喷嚏)就可能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引发剧痛。

需警惕的危险信号

部分腰痛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延误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出现以下情况应尽早就医:腰痛持续不缓解,静卧仍痛甚至夜醒;咳嗽、打喷嚏或翻身时突发剧痛,提示可能椎体骨折或神经严重受压;身高较年轻时缩短超3cm,或驼背加重,多提示多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已至中晚期。需通过影像学(X线、MRI)或骨密度检测明确诊断。

中西医标本兼顾分型施治

西医长于精准诊断与急性干预,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与体质改善,协同可实现“1+1>2”的效果。

腰肌劳损:松肌调气血

西医建议避免久坐久站、纠正不良姿势,急性期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医干预可通过推拿、针灸疏通经络,也可自行按摩竖脊肌5分钟,按揉足三里、血海穴各3分钟以健脾益气活血。食疗方面,可食用黄芪山药排骨汤补气健脾,或饮用玫瑰花山楂茶行气活血。

腰椎间盘突出:减压固本

西医治疗方面,急性期需短期卧床(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并避免弯腰,可使用脱水剂减轻神经水肿,配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镇痛;缓解期应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臀桥;病情严重者需进行手术治疗。中医调理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原则,推荐练习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以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脊柱平衡。

骨质疏松性腰痛:固骨防摔

基础管理需保证每日充足的钙(如牛奶、豆腐)与维生素D(如三文鱼、蛋黄)摄入,每天进行20分钟日光照射,并通过快走、太极拳等运动增强骨强度与平衡力;中医调治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原则,可按揉肾俞、脾俞穴,食疗方面推荐食用黑豆核桃粥补肾壮骨,或为体虚者选用当归黄芪乌鸡汤益气养血。

早防早治守护腰椎健康

腰痛多为长期生活方式失衡与体质衰退的累积结果。预防是关键,应“早筛查、早干预、精准调治”。

值得注意的是,骨量低下也见于年轻人——长期节食、熬夜、缺乏运动,或甲亢、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都可能骨密度下降。出现持续性腰背痛(尤其伴身高缩短),勿自行贴膏药,应及时就医。

补钙是基础,需结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与中医体质调理,才能真正“留钙于骨”。中西医协同,既治已病更防未病,助民众挺直腰杆,乐享健康。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供稿)

栏目:连线“健康广东” 走进科普直播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