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不容忽视的睡眠障碍问题 高血压预防与管理 从认知到行动 守护肝脏健康 拔牙有章可循 科学应对别踩雷 中医便秘防治法:辨证施治与自我调理相结合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拔牙有章可循 科学应对别踩雷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 张亚南 万荻 方炜

拔牙是常见的口腔治疗项目,许多人都经历过。然而,不少人回忆起拔牙过程仍心有余悸:“躺在牙椅上盯着天花板,耳边传来器械碰撞声,紧张得手心冒汗;打麻药时强忍刺痛不敢出声;拔完当天就急着刷牙漱口,结果伤口肿痛难消……”这些“拔牙噩梦”,往往并非源于手术本身,而是由于对流程不了解、护理不到位所致。

实际上,拔牙是一项规范、安全的医疗操作,并非“粗暴拔除”。只要掌握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的关键要点,就能显著降低不适感,减少并发症风险。本文系统梳理了拔牙全流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科学应对,轻松“闯关”。

拔牙有规范 疼痛勿忍耐

拔牙并非简单的“一拔了之”,而是一套标准化的医疗流程,通常分为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三个阶段。

术前准备是确保安全的第一步。医生会进行详细口腔检查,拍摄X线片或CBCT,明确牙齿位置、形态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同时,患者需主动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史,以及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必要时,医生将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评估手术风险。确认符合手术条件后,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方可安排手术。

术中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首先对口腔进行消毒,随后实施局部麻醉。麻醉方式主要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具体选择需结合拔牙部位与操作难度确定。麻醉起效后,患者会感到相应区域出现肿胀、麻木感,如嘴唇发木、舌头活动受限等。此时,医生将使用专业器械分离牙龈、松动牙齿并完整拔除,随后清理拔牙窝,必要时进行止血与缝合操作。

需特别提醒:若术中仍感疼痛或不适,切勿强行忍耐,可举手示意医生,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追加麻醉。现代麻醉技术已能实现基本无痛操作,无需“硬扛”。

这些情况需慎行 安全评估不可少

并非所有牙齿都需拔除,也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立即进行拔牙手术。临床上,以下情况通常建议拔牙:牙齿严重龋坏无法保留、重度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阻生或反复发炎的智齿、多生牙、正畸治疗需减数的牙齿,以及头颈部放疗前的病灶牙等。

但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需暂缓拔牙: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者;血压持续高于180/110 mmHg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者;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疾病未稳定控制者;正在接受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治疗者,此类患者存在颌骨坏死风险,需经专科医生评估后确定是否适合拔牙。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病患者并非绝对禁忌拔牙。例如,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达标(一般低于160/100 mmHg)的情况下,可安全进行拔牙手术;糖尿病患者若空腹血糖稳定在8.88 mmol/L以下,感染风险较低,经医生评估后也可开展拔牙操作。

孕妇拔牙需格外谨慎,建议避开妊娠早期(前3个月)和晚期(后3个月),以防诱发流产或早产。拔牙最佳时机为妊娠中期(第4~6个月),且应选择简单拔牙术。此外,备孕女性建议提前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存在隐患的牙齿,避免孕期出现口腔急性炎症。

微创拔牙不是“智商税” 技术升级提升体验

近年来,“无痛微创拔牙”逐渐普及,但部分患者仍对其持怀疑态度,认为是营销噱头。事实上,微创拔牙是现代口腔外科的重要技术进步,绝非“智商税”。

与传统拔牙依赖锤凿劈牙、撬动脱位的方式不同,微创拔牙采用无痛注射仪、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挺等先进设备,通过精准去骨、分牙、牵引等操作减少组织损伤与骨创伤,其优势在于操作更精细,能避免暴力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中震动和撕扯感明显减轻,可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术后肿胀、疼痛程度更低,患者恢复体验更佳;同时能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尤其对于靠近下牙槽神经的复杂阻生智齿,微创技术可有效避开神经,显著降低术后麻木等神经损伤风险。在特定情况下,医生还可采用“智齿冠切术”——仅去除病变牙冠,保留健康牙根,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与术后反应。

因此,对于需拔除复杂牙齿或对疼痛较为敏感的患者,选择微创拔牙是合理且值得推荐的方案。

术后护理是关键 常见误区要避开

拔牙后的恢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护理是否得当。不当护理可能导致出血、感染、干槽症等并发症,延长恢复周期。

术后24小时内是恢复关键期,需特别注意:禁止用力漱口、吐口水或做吸吮动作(如用吸管饮水),以免破坏拔牙窝内的血凝块——血凝块是伤口愈合的基础,一旦脱落易引发干槽症,典型表现为剧烈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避免刷牙时触碰术区,可从术后次日开始轻柔清洁周围牙齿;饮食以温凉、细软食物为主(如粥、面条、蛋羹等),避免食用辛辣、坚硬、过热食物以防刺激伤口;可遵医嘱冷敷面部,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1次,助力减轻术后肿胀。

此外,需警惕术后异常症状,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复诊:术后24小时仍持续出血且血液浸湿多块纱布;拔牙后3~5天疼痛未缓解反而加重,且伴有口臭、异味;肿胀范围扩大并伴随发热症状;嘴唇、舌头麻木感超过24小时未缓解。

关于缝线处理:若术中进行了缝合,使用不可吸收线者需在术后7~10天拆线;使用可吸收线者无需拆除,线体约2~3周可自行脱落,具体需遵循医嘱。

拔牙并不可怕,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拔牙知识的信息盲区与术后护理的疏忽。通过了解规范流程、做好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治疗技术、严格执行术后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完成拔牙,实现安全、舒适、快速恢复。

若对拔牙存在疑虑,建议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的口腔科医生,通过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科学规避各个环节的“雷区”,让拔牙成为一次安心、可控的医疗体验。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供稿)

栏目:连线“健康广东” 走进科普直播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