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最舍不得社康医生!”
深圳市龙华区“院社融合”改革筑起基层健康网底
▲居民在社康看病
“准备搬家了,最舍不得的居然是这里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医生”,今年6月,一名深圳市龙华区居民在网上如此发帖。感性的分享言论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少龙华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家门口”的社康医生。
“10个龙华人有6个在社康看病”。2024年,在龙华区的区属区管医疗机构中,社康的诊疗量占据了总诊疗量的65.76%,在全深圳“遥遥领先”。龙华人已经“用脚投票”,养成“有事优先去社康”的就医习惯。这背后,是一场由龙华区卫健局主导、以“院社融合”为核心的基层医疗改革,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居民“家门口”,也让分级诊疗从字面上的政策蓝图变为最真实的生活实景。
“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过去,龙华居民常见的就医习惯就是“进福田”,因为福田是深圳三甲医院最密集的地方。
为了吸引大家“回流”,龙华的社康纷纷“卷”起来,核心就一条:“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首先就是开门时间变了。以前,社康下午5时30分就关门,上班一族下班,医生也下班。为方便上班一族,各社康开设了午诊、夜诊,医生护士两班倒,一直开到22时,有的社康大年初一都在开诊。
服务内容也变了。各社康主动摸清周边居民的痛点和刚需,实施差异化发展。龙华地标深圳北站,周边是政府安居房,还有各种新建的楼盘,住满了在福田、南山上班的居民,颈肩腰腿痛是他们的最大“痛点”。北站社康拿出1118平方米,开辟“旗舰中医馆”,一到19时,这里就躺满了下班回来的上班一族,接受中医特色治疗。
面对产妇产后护理需求,和平里社康推出产后康复项目。有产妇经过10个疗程后,其腹直肌分离从3厘米缩至1厘米。
针对市民去医院看牙“一号难求”的困境,鹭湖社康、新田社康、岗头社康推出口腔门诊。门诊逢周一、三、四、五、日开诊,号源足、距离近,让大家在小区门口就搞定牙齿问题。
在引导居民到社康首诊方面,该区医保和财政补助也在暗中发力。目前该区各社康的收费价格普遍比三甲医院低20%,同样是看一次普通门诊,在社康,医保统筹基金报销75%,比在三甲医院高出20%。
在社康的主动变化和各方助力下,居民慢慢把社康医生当成自己就医的“熟人”。有的居民即使搬到东莞市塘厦镇,还要回龙华找熟悉的社康医生看病。
医院成为社康“最强后盾”
龙华社康的“底气”,来自有医院做为“最强后盾”。近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基层医疗集团改革。2017年,龙华区按照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原则,成立两个基层医疗集团。其中,区人民医院及下属社康机构组建成区人民医院集团,区中心医院及下属社康机构组建成区中心医院集团,构成龙华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通过建设基层医疗集团,让三甲医院和社康机构各司其职,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体系。
为进一步打通医院与社康之间的转诊通道,2023年,龙华区出台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充分发挥“院办院管”社区健康服务模式特点,整合集团内资源,统筹推进“院社融合”工作,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
“以前社康缺设备、缺医生,遇到复杂病情只能让患者转院。”龙华卫健系统的不少老员工记得,2017年基层医疗集团改革前,社康与医院是“两张皮”。现在,在“院社融合”下,全区99家公立社康被“打包”进两大医疗集团:区人民医院集团统领61家社康,区中心医院集团管理38家社康,形成“医院当后盾,社康在前线”的一套系统的作战体系。
人员流动,让社康和社康医生“长本事”。龙华区两大公立区属医院集团都建立院本部专科医生下社康工作机制,鼓励心血管、内分泌、呼吸内科、中医科、神经内科、妇科、产科、儿科等专科在社康机构建立专家工作室,专家定期到工作室坐诊,给社康医护“开小灶”,让居民就近看诊,提升社康机构服务能力。目前,全区127家社康机构共设立专家工作室108个。同时,创新组建“1+1+N+X”模式家庭医生团队,院本部的专科医生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参与社区慢病管理。与此同时,社康医生也要定期“上挂”上级医院进行专科轮转、进修。
这种“双向流动”,让社康医生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龙华社康上转患者同比减少82.03%,越来越多常见病能在社区解决。
资源共享,让社康服务“提能级”。“15号在新田社康中心看的病,17号中心医院就发来通知了,18号下午手术就安排上了。”新田居民小清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在新田社康查出肠息肉,社康医生直接通过系统预约了区中心医院的手术,两天后就完成治疗。得益于全区卫健系统的“114”信息工程,医院与社康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通,社康开单、医院检查,结果实时共享,CT、无痛胃肠镜等“大检查”也能在社康预约。
信息打通,让双向转诊“零障碍”。过去,社康医生看不到医院号源,患者拿着转诊单跑断腿;现在,社康系统与医院系统全面联通,全科医生能直接查看医院门诊号源和床位,一键帮患者预约。2023年起,医院专科每天预留30%号源给社康上转患者,经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就诊率达98.89%。
更智能的是“精准下转”,医院专科医生根据患者住址,通过系统直接将康复期患者下转到对应社康的家庭医生团队。全科医生接收后,能查看完整治疗记录,实现“无缝衔接”。2024年,龙华区院本部完成专科下转16.94万人次,同比增长152.46%,下转社康机构接受服务率为78.49%,“康复回社区”的路径彻底打通。
用药方面,“一体化药房”让社康药品种类从约400种增至800种,与医院药房“同质同价”。居民再也不用为“社康缺药”跑医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康就能配齐常用药。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龙华区2024年所有社康机构的服务人次达到780万,同比增长8.21%,占区属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65.76%,远高于全市(接近40%)。龙华人用脚投票:“有不适,先去社康!”
改革里有民生温度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原司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在龙华调研时,对这里的变化给出高度评价。他说,龙华的医院诊疗量在下降,社康诊疗量在上升,这是最好的标志,是全国最期待见到的分级诊疗格局,“我跑了全国很多地方,在龙华看见了,这里已经实现了。”
2024年,龙华区报送的医院与社康机构“五个融合”发展机制入选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在2024年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大会上作经验分享,“龙华经验”再一次走向全国,为健康事业打样板。
对于社康,龙华区是实打实地投入。论面积,龙华社康的平均面积达1278平方米,全深圳第一;127家社康机构遍布全区,最多走10分钟必有一家,形成“十分钟社康圈”。论医护待遇,龙华在全市第一个喊出“社康医生收入高于医院本部”,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平均待遇不低于医疗集团同等级别专科医生的1.1倍,而且同工同酬,奖金(绩效工资)只看工作量,不分有编没编。现在,龙华的医护群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以前觉得社康是“退路”,现在是“舞台”;医院医生想转岗社康,还得排队。
从“去大医院扎堆”到“在社康安心”,再到“搬家舍不得医生”,龙华社康的“火出圈”,实际上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医疗改革实践——当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当服务触角真正延伸,当医患关系真正升温,分级诊疗的春天就藏在老百姓与医护群体最真实的获得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