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中山眼科中心专场新闻发布活动在穗举行
AI助力30秒完成白内障初诊
▲工作人员操作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机器人 侯家辉 摄
本委讯 9月10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中山眼科中心专场新闻发布活动,介绍广东省大力推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情况。
临床研究项目近5万项 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发布活动中,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邱亚洪介绍,近年来,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实施“临床研究规范管理”和“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两项国家试点工作。目前,广东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与服务支撑、监督、机构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四大体系已建立完善。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登记备案的临床研究项目近5万项,已获批干(体)细胞临床研究项目30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临床研究每年分级分类培训上万余人次。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广东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享受与科研机构同等创新转化政策,相关条款已纳入新颁布实施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医药成果转移转化和医疗技术经理人培训。探索开设“创新转化门诊”,为科研人员提供“从想法到产品”全链条的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服务。印发《广东省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目录管理指南》,在全国率先取消医疗机构药品配备总品种数限制,及时优化调整药品目录。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提升设备配置水平。联合省药监局扩大“港澳药械通”实施范围,目前已指定医疗机构达45家,实现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累计引进港澳已上市药械品种125种,惠及患者万余人次。
此外,聚焦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难点堵点问题,省卫生健康委牵头、11部门联合发布11条举措,支持广州、深圳两个试点地区高水平医院享受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转化政策同等待遇。
研发全球首个可逆转白内障眼药水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介绍,该中心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婴幼儿晶状体的功能性再生,成果入选当年“全球医学八大突破进展”。首批接受再生手术的患儿术后随访已接近10年,远期视力达到健康儿童水平的比传统手术组高30%,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以上。
在新药研发方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针对早期白内障患者需求,研发全球首个能够逆转白内障的眼药水。针对青光眼患者用药需求,自主研发新型抗青光眼新药,打破国际垄断,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临床研究转化为防治方案上,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通过循证研究率先发现:每天增加40分钟的户外活动,就能有效降低1/4的近视发生风险。这一简单、免费、高效的“中国方案”,被写入全球近视防控指南。针对现代社会常见的干眼症问题,创建“笑的训练”行为疗法,无需药物,在家就可以完成训练。针对致盲、致死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建立高危患者的术后预防性化疗疗程减半的新方案,保证生存率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以及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该中心还研发5G智能眼科巡诊车,把三甲医院的“专家级”服务送到家门口。自主研发的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可在30秒内完成白内障初诊,准确率超过97%。基于国产算力,自主研发ChatZOC眼科大模型驱动的数字医生,几分钟就能采集患者体征、视力,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研发婴幼儿视功能智能筛查技术,该技术已经入驻省卫生健康委小程序等,落地医院、社区、居家等12个场景,覆盖广东、北京、湖北、新疆等地,累计服务已经超过1.6万名婴幼儿,使新疆等偏远地区筛诊覆盖率从原来的0%提升至83%。联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凯团队研发高精度眼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已经完成61例手术实验,并将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首例远程视网膜手术。今年底,将在新疆塔县实现“中国眼科飞行医院”首飞,为高原偏远地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高水平眼科诊疗服务。
(朱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