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溺水 共筑安全线
夏季亲水活动增多,溺水风险随之上升。在全球范围内,溺水是导致儿童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掌握科学的防溺水知识及正确的自救、互救与急救方法,对降低伤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黄金救援时间
溺水发生时,落水者因紧张屏气,易引发喉部或气管痉挛,造成呼吸道阻塞,进而导致窒息与缺氧。大脑和心脏为人体高耗氧器官,缺氧后功能迅速受损——脑细胞缺氧4分钟即可发生不可逆损伤,轻者出现昏迷,重者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
当屏气达到极限,落水者会本能吸气,大量水分进入肺部,致使肺泡功能受损、气体交换受阻,引发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进一步加重缺氧并导致低氧血症。同时,缺氧还可能诱发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及酸中毒等严重后果。整个过程最快可在4~6分钟内导致死亡,因此及时救援至关重要。
科学应对是关键
自救原则:保持镇定,合理应对
对于具备基本游泳能力,但因疲劳、突发身体状况等原因落水者,应掌握以下自救要点:保持冷静,避免剧烈挣扎以减少耗氧量,尽量屏住呼吸防止呛水;脱去鞋子、摘除项链,丢弃口袋中重物以减轻身体负重;采取俯漂或抱腿姿势漂浮,利用水的浮力维持呼吸、节省体力,等待救援或漂浮物;若身边有木板、泡沫、倒扣水桶,或可将大塑料袋充气后绑紧、多个空矿泉水瓶装袋捆扎,制作临时浮具;救援人员到达时,需保持理智,避免因恐慌抓抱施救者,服从指挥有序配合。
救援原则:“叫、伸、抛”三步法
非专业人员实施救援时,需优先确保自身安全,避免盲目下水,推荐采用“叫、伸、抛”三步法:“叫”即立即大声呼救并拨打报警或急救电话,清晰说明事发地点,同时就地取材,寻找树枝、竹竿等硬质延伸物,衣物、毛巾等软质延伸物,以及水桶、球类、充气塑料袋、空水瓶等浮具;“伸”即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趴伏于岸边以降低重心,将长杆、树枝等硬质延伸物递给落水者,缓慢将其拉回岸边;“抛”即将绳索或浮具抛向落水者,可使用系结的衣物、空置水桶、球类、充气塑料袋,或用绳索串联4~5个空矿泉水瓶(其中1个可加入少量水以增加稳定性),帮助其漂浮待援。
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是核心
“倒挂控水”法为错误急救方式,不仅无法排出肺内积水,反而可能引发胃内容物反流与误吸,延误抢救时机并增加窒息风险。
正确做法为:若溺水者无呼吸、无心跳,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按A-B-C-D流程操作: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早期除颤(Defibrillation),同时尽快送其就医。
牢记看护“九字诀”
家长或监护人是预防儿童溺水的第一责任人,应牢记“近距离、不分心、不间断”三大原则:“近距离”即看护时与儿童保持较近距离,年龄越小距离应越近,低龄儿童应始终处于成人“一臂范围内”;“不分心”即看护过程中专心致志,最好参与儿童活动,不得同时使用手机、看电视、做家务或从事农活;“不间断”即儿童应始终处于成人看护之下,看护不得中断,如需暂时离开,应指定1名成人接替,不建议指定2人以上,以防责任不清造成“多人看护、实则无人看护”的局面。
儿童学会游泳是预防溺水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需具备三项基本能力:持续游泳200米以上、判断游泳场所安全性、应对突发情况并实施自救。溺水往往发生迅速且无声,科学防溺需每个人保持警惕、积极行动,共同筑牢安全防线,让亲水之乐远离风险。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供稿)
栏目:连线“健康广东” 走进科普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