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新闻 两名广东医生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 医防融合加快推进 全省预防接种技能竞赛举办 破解医改“深水区”难题 佛山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肇庆:“骑手门诊”暖心开诊 茂名首家“医工企”健康服务签约 深圳社康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好家风 健康行

当前版:第1版:新闻
PDF原版下载
新闻
01

广州立足超大城市特质

破解医改“深水区”难题

广州讯 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医疗资源高度集聚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市承担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以来,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超大城市医改痛点,探索出具有“广州特色”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

能力提升与机制创新并举

广州以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公立医院能力、群众获得感、数智化水平全面提升。

公立医院诊疗能力稳居前列,拥有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数排名全国前三,41个专科跻身全国前十,2024年收治省内异地住院病人81.6万人次,占全省异地住院总量78.3%,市域内住院率稳定在99.7%。运营效率持续优化,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总权重和三级公立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值稳居全省首位,2021年至2024年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由7.39天降至6.78天,医生日均诊疗人次从9.1增至10.46。市、区两级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省级重点专科49个、三甲医院4家,2024年出院及手术人次增长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广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宣传基层便民惠民举措。医疗负担有效减轻,2021年至2024年,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逐年下降,降幅达15.86%,职工、居民医保住院费用个人负担比例分别从34.57%、52.82%降至22.1%、41.4%。就医秩序持续改善,全市共有48家三甲医院,实现各区均有布局。2021年至2024年,二、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下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长190.67%,基层诊疗量占比连续四年升高。健康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孕产妇、婴儿死亡率降至2.53/10万、1.58‰,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1.9%,创十年来最佳,均位居全国前列。

数智赋能成效走在前列,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三。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集超6600余万人口信息、超610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近4000万例病案数据,联通医保、民政、公安等部门平台。智慧便民服务成效明显,全国首推住院业务信用无感支付服务,覆盖所有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和待遇类型,签约超150万人;“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提供43项护理服务,其中37项实现线上预约。智慧应用场景丰富,已建和在建项目超500个,形成覆盖64个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体系,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应用率约39%。

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构建“三医”协同发展格局。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示范项目专责工作机制,卫生健康、医保、市场监管部门定期会商,台账式销号管理。创新编制“周转池”,统筹2000名编制建立人才专项池,市属医院增编1108名,基层增编4159名,番禺区创新“区管院聘”,使基层人才流失率下降20%。

推行薪酬改革“广州方案”,2024年市、区属医院人均薪酬差距控制在10%以内,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46.7%,薪酬固定部分占比52.63%。动态精准调整医疗价格,专项调整24项矛盾突出项目价格,口腔种植平均降幅35%。2021年以来获批国家新增医疗服务项目126项,占全省75%。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27.71%升至2024年31.55%。创新多元支付方式,首创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花都区试点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总额付费,“穗岁康”普惠健康险年参保超350万人,总体赔付率超80%,“穗新保”覆盖44种非医保药械。

特色路径破解行业痛点

广州聚焦行业痛点,推出多项特色举措,形成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便民控费双增益。截至2024年,互认项目达1436项,基本覆盖日常就医场景,与省内外市570余家医疗机构及贵州安顺、黔南和毕节实现互认。2022年至2024年,互认次数累计416.3万次,节省费用9.4亿元。

推进路径清晰。2017年市属医院先行,逐步推动军队、省部属医院接入,最终覆盖全市各区。截至目前,全市300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互认平台,包括4家军队医院、26家省部属医院及1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通过部门联动,医保杠杆激励、1276万元市级配套资金支持助推项目落实;省市联动,省卫生健康委直接复用广州市平台,避免重复建设;省域联动拓展至贵州等地。针对“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难题,搭建互认平台,打通数据,出台激励方案,纳入医保考核,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认信息上链存证,保障安全。

单病种医联体推动优质医疗技术下沉。2022年,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与侯凡凡院士团队合作建立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卓越案例”,已推广至四川、福建、广西、贵州等地,正与越南等国推进合作。构建“1+3+19”三级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示范中心,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分中心,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试点,形成双向转诊闭环,并编制广州市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确保同质化服务。搭建居家腹膜透析治疗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打通示范中心、分中心、基层站点的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实时获取入组患者数据,远程调整治疗方案。强化基层能力,开展医护培训,确保每个站点至少配备1医1护持证上岗,专家驻点帮扶及远程会诊提升基层能力。

设备集采的“广州方案”有效降低医疗成本。2024年,以超声设备为试点,形成框架协议采购机制,入围供应商报价最高降幅达45.45%,平均降幅为19.77%,2025年拟将集采范围扩大到内窥镜。创新之处在于,部门联动探索医疗设备采购,适配不同层级医院需求,在全省率先选择2022年财政部新发布的政府采购方式——框架协议采购开展超声设备集中采购;将超声设备细分为便携式类、心脏类等五大类进行参数论证,两次公开征集采购人及供应商对参数的意见,确保设备参数科学、合理;市卫生健康委与市财政局、市政府采购中心密切协作,规范流程,保障产品质优价廉。

广州市将以示范项目验收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医改,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穗卫健宣)

栏目:聚焦深化医改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