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人物 “最美医生”何建行:创新技术为患者做“减法” 侯金林:攻坚乙肝的“三大战役” 周丹:续写雅鲁藏布江“医路同行”的故事

当前版:第3版:人物
PDF原版下载
人物
03

侯金林:攻坚乙肝的“三大战役”

李香

▲侯金林讲述感染内科的发展历程

侯金林来自山西平遥,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学家。一次次机缘巧合,他报考了第四军医大学并进入传染病学领域。传染病学是个很特殊的领域,覆盖面广、变化快。“随时准备好战斗,是感染科医生的属性,也是使命。感染科的医生,无论技术再牛,永远都做不到高枕无忧。” 侯金林说。

自1965年乙肝表面抗原被发现“乙型肝炎”这一疾病被正式命名以来,人类与乙肝展开的漫长抗争,始终围绕两大核心方向推进:一是持续降低新发感染率,二是着力降低疾病病死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侯金林看来,减少乙肝“增量”,管好乙肝“存量”是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关键。为此,他带领团队十数年如一日在不断前行着攻坚“三大战役”:乙肝母婴阻断、肝癌早筛早诊、乙肝治愈。

母婴阻断:让乙肝妈妈生出健康宝宝

曾有一位乙肝孕妈,她的妈妈也是乙肝患者,早早就发展成肝癌离开了她。而她因为患了乙肝,从小到大,都活在周围人的偏见和歧视中。她整个人生上半场一直被乙肝的阴云笼罩,求学、求职、求偶都不顺利,直到她怀孕并阻断成功生下健康宝宝。“我感觉灰暗了30多年的人生这一刻被点亮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这辈子还能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这个孩子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我也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她在“小贝壳”APP的后台留言。“小贝壳”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团队主导的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从医院到社区,彻底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路径,让每一位乙肝妈妈都能诞下健康宝宝是 “小贝壳” 项目擘画的蓝图。

侯金林教授团队着力从搭建全国性的乙肝母婴阻断协作网开始,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和阻断治疗,并以各示范基地医院为辐射点,培训更多基层的医生加入进来。2022年广东全省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77%,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江门市已完成消除母婴传播认证。迄今,“小贝壳”已实现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全覆盖,纳入178家医院,拥有1593名注册医生,管理着3万余名乙肝孕妇,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2%。其探索出的乙肝母婴传播全程防控跨学科跨社区临床管理体系,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肯定,侯金林也因此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分享相关经验。

2025年3月,“小贝壳”项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给团队项目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圆满句号。 但团队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止。“哪里的病人都是病人,都是需要我帮助的对象。”侯金林说。几年前,他率团队又开始将目光关注到非洲国家地区,世界肝炎联盟主席也曾多次主动找到侯金林教授团队,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将像“小贝壳”这样的项目带到非洲去。

早筛早诊:远离沉默的“杀手”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它可能就在你周围,你不知道他有肝脏疾病,不知道他肝脏正在发生病变,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直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侯金林说,“肝癌是一种不疼的癌症。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管理率远远不够,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和共同发力。”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肝癌高发大国。最新全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仍有 75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约占全球慢性感染者总数的1/3;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 30.8 万,占全球乙肝相关死亡总数的近 30%。更要命的是,在我国现有的75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里,诊断率仅为22%,治疗率不足15%,肝癌80%确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4%,是所有肿瘤里治愈率最低的。

只要能早点发现,早点治疗,早点纳入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一切都还来得及。侯金林表示,他率团队早早开始筹划建立一套规范的肝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管理体系,一旦成功,肝癌早诊率可以提高至60%~70%。2020年11月27日,侯金林团队牵头发起了针对风险人群的肝癌早筛“彩虹计划”。它的核心技术是一套可评估5年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评分体系——aMAP评分,这是全球首个跨病种(乙肝、丙肝、脂肪肝等)、跨种族(亚洲人、西方人等)的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再借助国内发达的互联网,探索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肝癌筛查管理模式。据悉,这套能够指导全体慢性肝病人群实施个体化肝癌筛查策略的“神器”,人均体检成本不到20元。目前,项目在茂名市化州、东莞市寮步、珠海市和赣州市于都等地先后试点,计划在1000家医疗机构管理100万肝癌高危人群,在项目医疗机构基本实现肝癌早筛早诊全覆盖。2023年,广东启动“全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计划投入2.8亿元完成1400万人筛查,目标是2026年实现70%筛查覆盖率。

治愈乙肝:让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多年来,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都是全球热点问题,但从临床现状看,目前乙肝的临床治愈率并不理想,甚至不到10%。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乙肝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经过长期的临床队列研究,侯金林团队发现,患者如果能够在科学管理的背景下,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确实可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乙肝相关的肿瘤病人,甚至都没有抗病毒治疗,现在想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一直以来,侯金林特别重视新药研发——不仅积极推动国际新药的国内接轨,还特别支持国内原研新药的开发。上世纪90年代末后,多种一线抗乙肝抗病毒药物相继成功上市,与乙肝疫苗形成“组合拳”,大大推动我国乙肝防治的进程。近些年,国内大部分乙肝的药物临床试验,侯金林团队均有参与。

2024年,侯金林联合国内外团队,在乙肝治疗过程中,首次引入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的治疗策略,使得乙肝治愈率突破30%,相关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2025年4月,侯金林团队在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通过新型联合疗法,慢性乙肝患者的功能性治愈率突破30%。这一成果标志着乙肝治疗从“终身服药”向“有限疗程治愈”的跨越。

“我们要继续探索前进,研发新的药物,也要让老百姓深刻认识到乙肝可防可治,及时关注,科学管理,每位乙肝患者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侯金林说。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