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人物 “最美医生”何建行:创新技术为患者做“减法” 侯金林:攻坚乙肝的“三大战役” 周丹:续写雅鲁藏布江“医路同行”的故事

当前版:第3版:人物
PDF原版下载
人物
03

“最美医生”何建行:创新技术为患者做“减法”

唐诗杨

▲何建行(左二)查房时与患者和同仁进行交流

8月14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的住院部里,笔者见到了两天前接受左上肺浸润性腺癌微创肺叶切除手术的尹伯,81岁的他声音洪亮,完全看不出是刚经历过胸腔手术的老人。“原以为要开膛破肚动大刀子,没想到只是开了个1~2cm的小口。”尹伯掀开病号服,“亮出”左侧胸壁上的无菌纱布,只有小小一块。“前天做手术,昨天就能下地,明天可以出院!”尹伯的惊叹,道出了无数患者对何建行及其团队的共同心声。

作为广医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广医一院胸外科、器官移植科、肿瘤科学术带头人,广医南山学院院长,何建行深耕临床一线四十载,完成近2万台手术,开创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他带教的百余名医学骨干,如今已成为守护生命的中坚力量。在他的眼中,手术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人的敬畏:为患者减少创伤,让技术多一分温度,让前沿创新惠及多一个生命。

8月19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5年“最美医生”名单,何建行获此殊荣。这份荣誉,是对他四十年如一日“以患者为中心”的最佳注解。

让医学回归“人”的温度

“要从人的角度去看病,而不是单纯地只看病。”在何建行看来,医生面对的不仅是病灶,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有技术与创新,终要回归对“人”的关怀。

多年前,一位终末期肺病合并严重气管病变的年轻患者,辗转多国求医均被告知“无法手术,生存期有限”,已近绝望。来到广医一院后,何建行反复研究病例,大胆提出世界范围内从未开展过的“肺+气管联合移植”方案。面对肺移植和气管重建的双重世界级难题,他说:“如果不做,这个年轻的生命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我们作为医生,有时就是要在看似无路的地方,为患者搭一座桥。”经过数月周密准备,手术终获成功。他日夜查房监测,守护患者闯过术后难关。如今这名患者不仅存活,生活质量也远超预期。

这样的“奇迹”并非个例。2017年,一位罹患肺癌的老艺术家因担心传统手术插管麻醉会损伤声带,一度拒绝手术。何建行及其团队为她量身定制并实施无管单孔胸腔镜术,术后仅12小时,老人就在病房唱起了戏,字正腔圆。“医生不仅救了我的肺,更保住了我的舞台。”老人激动地说。从害怕手术到接受手术拥抱健康,故事的背后,是何建行团队用医疗技术对患者需求的极致回应。

这份回应,还藏在对技术毫厘之间的较真里。“手术里没有‘应该’,只有‘确定’。”一次微创肺段切除手术中,助手发现肺动脉分支位置与影像存在细微差异,血管位置较预计稍靠前,何建行立即停下操作:“你看,这1mm的差距,如果错了,后果就是戳破血管导致出血,严重的话甚至要中转开胸。”他用镊尖轻轻拨开组织,露出真正的肺动脉分支,“精准外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精确到毫米的操作准则。”

何建行总会综合评估每一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长远影响,只为找到那条能让患者“治疗后效果优于治疗前”的路径。针对肺功能较差的肥胖患者,他带领团队研发“先减重再手术”方案:先通过科学计划帮其减重,待肺功能提升后再实施手术。最终,患者术后的肺功能不仅未因手术受损,反而优于术前状态。这种“让治疗成为生活加分项”的实践,正是他对“医学要服务于人”的生动诠释。

好的技术应造福更多患者

从传统开胸手术到“无管微创”,从“凭经验手术”到“裸眼3D导航精准切除”,何建行的每一步突破,都在为患者做“减法”——减创伤、减药物、减负担。

20世纪90年代,目睹腹腔镜进入国内并应用于肝胆外科手术,而传统肺部手术患者仍然因手术巨大创口而需熬过漫长恢复期的景象,何建行在心里埋下了革新的种子,“为何不把这种微创手术用在肺癌手术上?”

为验证可行性,何建行和几个同事扛着借来的机器回实验室,自费购买物料,在实验动物身上反复演练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2个月后,何建行为一位75岁的肺癌患者成功实施了微创手术。手术成功的那一刻,也开启了肺癌微创治疗的新路径。

小切口只是微创的起点,何建行的思考并未止步:“切口小了,麻醉范围能不能也跟着缩小?”他带着团队与麻醉师并肩攻关,一点点摸索更精准的麻醉方案。

这份探索渐渐指向一个更大胆的方向:“让手术无气管插管、无胸腔引流管、无尿管,让患者术后即刻交流、快速康复”。这个颠覆性地的“无插管”微创手术理念被何建行提出时,不少同行质疑“太冒险”,几乎没人相信这一项技术能够成功。但当“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实施并屡次获得成功——患者术后4小时可进食行走,部分当天就能出院,那些曾经的“反对者”在看到手术效果后都赞叹不已。

革新并不仅限于此。何建行将人工智能与医疗技术深度融合:开发裸眼3D手术显示系统、“影像AI+血浆cfDNA甲基化”联合无创早诊系统、元宇宙定位手术系统等设备,使手术更精准,让患者更少遭罪、恢复更快。

经过多年的探索,何建行创造的“无管”外科技术体系,让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50%、吸入麻药减少90%、并发症降低50%,45%的患者可于24小时内康复出院,肺癌5年生存率提高16.9%。“无管”技术应用于肺移植、心脏移植、肾移植、肝脏移植以及心肺联合移植等复杂手术,显著降低患者感染死亡风险。相关研究结果更被哈佛大学编入教材。

“医学无国界,好的技术应该广泛传播共享、造福更多患者。”近年来,何建行带领团队通过国际会议和微创胸外科培训班,将“无管”胸腔镜等技术分享给国内外同行。吸引来自梅奥、麻省总医院等国外著名医疗机构、国内128所医院的400余名胸外、麻醉、护理等专业医护人员前来学习交流,让技术跨越地域界限,守护更多生命。

“创新回应临床需求”成为团队的基因

“要敢于创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尝试。”这是何建行常对学生说的话。对于临床上的新理论、新技术,他总是抱有强烈的兴趣,而这份探索欲,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更催生出一支能独立闯、敢突破的人才队伍。

“元宇宙”概念刚出现时,他就拉着学生琢磨:“我们不能落后于时代。”利用这一理念研发新手术定位系统过程一波三折,每当学生受挫灰心时,何建行总是充满激情地“打气”。最终,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款元宇宙定位手术系统。这种具有混合现实效果的“无痛无创定位技术”,让医生变成“透视眼”,患者无需经历术前穿刺或支气管定位,就可以在术中实现复杂、多发肺结节的精准切除。

“这种大胆设想认真求证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医学道路上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追求创新。”广医一院医生梁恒瑞说,每当遇到挑战,他总会想起师父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

何建行带学生,有自己的理念。“老师分两种,‘教师’手把手慢慢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导师’更多是理念上的指导,但影响更深远。”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观,让一群年轻医生从“跟着学”成长为“自己做”。

他总让学生早点接触临床和科研,甚至让本科医学生也能深度参与到临床病例分析、科研项目中。

梁恒瑞从本科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南山班到研究生、博士一直师从何建行。他回忆,本科时就在何建行的指导下参与肺癌研究,还获得在世界肺癌大会上汇报成果的机会,是当年获得Developing Country Travel Award奖项最年轻的研究者。

光参与还不够,何建行总逼着学生多琢磨。曾有学生就患者术中因迷走神经麻醉问题出现险情一事向何建行请教,他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建议其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寻找答案,还强调:“科研不是为发文章,是做完手术觉得有改进空间,就想办法搞明白。”在他的鼓励下,这名学生着手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形成自主科研课题,最终优化麻醉流程,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安全的方案。

邵文龙师从何建行多年,如今已是广医一院胸外科副主任。作为其弟子,他不仅承袭了师父对微创胸外科技术的执着,更在临床诊疗、学术研究等领域深耕不辍,获得多项科技奖励。

学生们的成长轨迹,正是何建行“扶上马、送一程”培养理念的生动注脚,让一批批学生从“模仿者”蜕变为独当一面的“创新者”。

“永远在思考,在创新。”这是何建行的同事、学生对他的一致评价。他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团队成员和学生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从专注于解决单个患者的痛苦,到着眼于行业发展的全局,这种以创新回应临床需求、以担当推动行业进步的思维,已深深融入何建行团队的基因。

(作者单位: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