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补水有误区
科学补津液比盲目多喝水更重要
持续高温天气里,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汗出不止的症状,这正是人体津液亏损的典型表现。传统观念认为“多喝水就行”,但专家提醒:若水分无法转化为津液,不仅不能缓解口渴,还可能加剧体内湿气。
津液与健康的关键在于生理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津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一旦亏损,可能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眼睛干涩、便秘、尿少色黄等症状。长期津液不足还可能引发阴虚内热等病理问题。
补充津液的中医智慧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在液为涎”,脾气充足可促进清稀涎液分泌;“肾在液为唾”,肾气充盈则能生化黏稠唾液。脾虚会导致运化失常,易造成津液生成不足或水湿停滞,因此补充津液需从调理脾胃入手,选择易被吸收的食疗方案。
夏季补津液的实用饮品
米汤:水与粳米按4:1比例熬煮至浓稠状,富含氨基酸与糖类,可滋养脾胃、补充津液,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兼具补水与助消化作用。
甘蔗汁/雪梨:脾喜甘味,甘蔗汁与雪梨(直接食用或煮饮)正合脾性,能有效润燥生津,缓解口干与大便干燥,同时清心安神,减轻夏季燥热感。
酸梅汤:作为经典生津饮品,其酸甜开胃,可收敛津液、缓解口渴,还能清热解暑、解油腻、助消化。
三豆饮:绿豆(清热解暑)、赤小豆(利尿排毒)、黑豆(补肾滋阴)按1:1:1比例煮汤,能清热解毒、补津液,并调节体内湿热失衡状态。
五汁饮:由荸荠、梨、麦冬、藕、鲜芦根榨汁而成,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口干咽燥、肺燥咳嗽等症,适合阴虚体质者辅助调理。
生脉饮:人参(益气)、麦冬(养阴)、五味子(敛肺)三药配伍,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阴虚有热者可将人参替换为西洋参。
上述饮品虽有补津液的作用,但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论治,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正在服药者,建议在专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
减少津液损耗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建议晚上不超过23时入睡,午休15~30分钟,避免熬夜耗损津液。
合理运动: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下午4点),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出汗后及时补充淡盐水或椰子水。
夏日口渴并非单纯缺水,而是津液失衡的信号。通过科学饮食补水、减少津液消耗,维持津液平衡,才能轻松应对酷暑。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 詹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