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严防基孔肯雅热:儿童防护要点 专家支招科学应对三伏天 从首次检查到换牙期的全程护理 夏日肩周炎高发  科学“解冻”有妙招 科学补津液比盲目多喝水更重要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严防基孔肯雅热:儿童防护要点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徐周 张晓辉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婴幼儿及儿童作为高危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因此,家长掌握科学系统的防护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守护儿童健康。

认识基孔肯雅热:儿童群体的特殊风险特征

基孔肯雅热主要经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儿童感染后的临床表现虽与成人相似,但需特别关注以下生理特点差异:

高热反应剧烈: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感染后易出现超高热(体温≥40℃),可能引发热性惊厥,需加强监测。

关节疼痛隐蔽:儿童常无法准确描述疼痛感受,关节疼痛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肢体活动受限、拒绝站立行走等非典型症状,需细致观察。

重症风险升高: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或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后易出现脑炎、出血倾向等严重并发症。

病程迁延可能:部分儿童恢复期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可能影响运动发育和生长进度。

预防重症:家庭防护的关键措施

儿童防蚊需更精细化操作,具体防护方法如下:

物理防护:穿着浅色透气长袖衣裤,外出时使用蚊帐、防蚊帽;家居环境安装高密度纱窗,睡前检查蚊帐密封性;避免带孩子进入草丛、积水等蚊虫聚集区域(尤其清晨、傍晚时段)。

安全驱蚊:选择儿童专用驱蚊液,严格按说明书规范使用;婴儿使用驱蚊液需避开手、眼部位,防止误食;室内使用无烟型电蚊香液,保持空气流通。

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花盆底盘、宠物水碗等积水容器;检查玩具、浴盆等物品的积水情况,采取倒置存放或定期换水;社区公共区域蚊虫聚集时,需及时联系物业处理。

早期识别:警惕儿童非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多为3~7天,家长需密切关注以下早期信号:

突发高热伴精神异常:体温≥39℃且退热药效果不佳,伴随嗜睡、烦躁等行为改变。

难以安抚的持续哭闹:婴幼儿无明显诱因持续哭闹,肢体触碰时哭闹加剧。

运动能力骤降:原本活跃的儿童突然拒绝爬行、行走,出现关节肿胀或肢体僵硬。

特征性皮疹:发病2~5天可能出现面部红斑、手足心斑丘疹,部分伴有瘙痒或口腔黏膜疹。

重症预警信号:出现频繁呕吐、呼吸急促、抽搐、皮肤瘀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早期治疗:专业干预要点

及时就医黄金法则

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三联征时,立即就诊儿科发热门诊;主动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及疫区接触史;重症高风险儿童(<2岁、早产儿、慢性病患儿)需加强监测。

家庭护理规范

高热处理: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月龄,蚕豆病患儿禁用)或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禁用阿司匹林(存在瑞氏综合征风险)。

关节疼痛管理:采用冷敷或局部镇痛贴缓解,避免强行活动疼痛关节。

皮疹护理:使用氯雷他定联合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预防脱水:鼓励少量多次饮水,监测尿量和皮肤弹性,必要时服用口服补液盐。

防蚊隔离:发病7天内持续采取防蚊措施。

长期管理:关注儿童恢复期健康

关节疼痛评估:恢复期若持续存在关节疼痛,需定期随访,必要时转诊至儿童康复科。

生长发育监测:关注儿童运动发育和营养状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心理支持:提供情绪安抚,避免过度限制活动,帮助儿童保持积极心态。

基孔肯雅热防控需科学认知与主动防护相结合。通过规范的家庭防护、早期识别和专业治疗,可有效降低儿童重症风险,助力患儿平稳度过感染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