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人物 精进医术 消融偏见 守护身心健康 申振聪:“把患者当亲人,路就不会走偏” 王长奇:在患者绝望处播撒希望 罗健:一个把根扎进泥土的医生 许网溪:村民信赖的“健康管家”

当前版:第3版:人物
PDF原版下载
人物
03

王长奇:在患者绝望处播撒希望

吴树菁 郑达

▲王长奇(右一)为患者理疗

“我希望搭建起一张心理健康防护网,让‘抑郁治疗’从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触达的希望。”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抑郁障碍中心主任王长奇说,凌晨3点的朋友圈更新、昼夜颠倒的作息、手臂上的伤痕等,这些隐秘信号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抑郁患者的求救暗码。

在王长奇的诊室里,多数患者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近年来让人最刺痛的是“低龄化浪潮”趋势——青少年抑郁通常披着伪装,暴食嗜睡取代了典型的厌食失眠,情绪不稳掩盖了持续低落。2020年,王长奇南下珠海,彼时珠海人对抑郁症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想开点”的起始阶段。“南方走在开放之先,患者就医意愿强,但专业服务仍存在空白。”王长奇敏锐地捕捉到矛盾点,并在医院的支持下着手组建抑郁障碍中心。

2023年,抑郁障碍中心正式成立。不同于传统精神科的“大包大揽”,这里细分出多个单元,如创新设立独立儿童青少年诊疗区,将游戏治疗、家庭访谈融入临床,使病房不再是冰冷的“治疗车间”。“青少年抑郁的三大诱因分别是电子社交代替现实交往、家庭关系紧张和学业压力。最关键的干预,在于诊疗开始前。”王长奇常说。在他的手机里,存着一条特殊短信,某中学一名即将高考的学生出现自伤行为并萌生跳楼念头,王长奇带领团队紧急介入,联合学校、家长进行干预:医疗组提供抗抑郁药物与认知行为治疗,学校调整课业压力,父母参与家庭治疗。2周的住院加上门诊持续跟踪,最终让这位青少年重返课堂。高考前夕,王长奇特意去见了患者:“孩子眼神里的安定比任何数据都真实。”

曾有一名16岁的患者初诊时宣称“活着没意思”,王长奇通过3次访谈了解到原因——父母离异导致严重的自我否定,“药物只是辅助,关键在于修复亲子关系”。经过心理疏导,患者不仅恢复学业,还考入理想院校。在珠海“家校医社”网络架构下,这种联动模式已经成为特色。王长奇团队通过与学校共建心理健康副校长机制、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成功干预多起校园危机事件。“治疗不能止于症状的缓解,更要重建社会功能。”王长奇说。作为珠海市心理健康科普先锋,他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开展讲座的同时,还通过制作一系列科普短视频,将青少年抑郁的筛查关口前移至班级层面。

如今,有越来越多曾被误解的“矫情少年”重获新生,也有更多家庭学会了共处,正如王长奇所言:“抑郁防治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在患者的绝望处播撒更多希望。”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