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宣传激活群防群控
佛山市顺德区将专业防控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愿参与的“行动指南”
▲网格员带上小喇叭化身为“流动的防疫宣讲员”
佛山讯 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控形势,佛山市顺德区以宣传为钥,打开群防群控新局面。通过将专业防控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愿参与的“行动指南”,全区上下凝聚共识、联动发力,筑牢一道坚实的全民防控防线。
●内容创新 让防蚊知识既“洗脑”又“入脑”
陈村镇联动潭洲村依托本土《三字经》文化,推出《防蚊灭蚊三字经》系列宣传,让传统文化成为防疫宣传的“助推器”。
“喺仙涌,六点钟,把蚊送”——这句带着浓郁本土气息的口诀,是陈村镇为15个村居量身打造的防蚊俗语,将《三字经》文化融入傍晚6时统一点蚊香行动。学生们参与拍摄的《防蚊灭蚊三字经》宣传片,以朗朗上口的韵律将防蚊知识改编成童谣,让青少年成为防疫“宣传员”。
陈村镇还首创魔性短片《当倩女幽魂〈道〉,遇上基孔肯雅热》。该片改编自经典影视《倩女幽魂》插曲《道》,音频上单字重复“倒”,画面上展示各种倒水场景,用“洗脑”风格强化市民“倒积水、防蚊媒”的意识。视频在“花young陈村”发布后,多个视频号纷纷转发,目前总播放量超50万次,转发量破万,让防疫知识借流行元素“破圈”传播。
接地气的表达,更能走进群众心里。容桂街道各社区的宣传,就透着浓浓的“烟火气”。容里社区将《海底捞神曲》改编成“防蚊版”,把灭蚊口诀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词;龙涌口村两委班子集体化身“防蚊代言人”,呼吁全体村民在傍晚6时的蚊虫孳生高峰一起点蚊香;红旗社区“90后”书记自编自导“灭蚊顺口溜”短视频,用幽默演绎和本土化表达,让防蚊要点“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些宣传视频累计播放量超7万次,转发量近2000次,让防蚊知识既“洗脑”又“入脑”。
●载体革新 拓展防疫宣传“覆盖广度”
“云端”开讲,让防疫知识触达每个角落。7月25日晚,北滘镇联合南方+北滘频道开启“云端家长会”,将传统线下入户动员搬到线上。直播中,专业医生系统讲解居家防蚊技巧、积水清理要点及成蚊消杀等科学方法;资深教师结合暑期生活规划,引导学生与家长持续开展家庭卫生整治。这场直播吸引超过33万人次观看,用“云动员”填补了线下宣传的盲区,为蚊媒防控注入“云动能”。
陈村镇则借力通信运营商资源,于7月25日起连续3天向居民发送防疫短信。“齐动手、大清洁、清积水、做防护”及“遇发热不适及时就医”等简洁指令,覆盖移动、联通等用户约20万人次,确保各年龄层手机用户都能收到提醒。移动运营商同步提供来电彩铃开通服务,让拨打陈村移动用户的致电人收到防疫宣传彩铃短信,让宣传渗透到日常通信场景。高频提醒与彩铃场景化渗透,为“全员防疫”注入信息化动能,实现防疫知识直达群众生活。
●一线联动 凝聚全民防控“强大合力”
7月23日,北滘镇莘村村委会发起“集体点蚊香”行动,倡议村民在全村傍晚6时同步在家中点燃蚊香配合户外消杀同步驱蚊。通知发出后得到上千的转发,引发广泛效仿。这一行动获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肯定,表示大家统一时间统一行动,外面再由专业队伍通过超低容量喷雾灭成蚊,可大幅提高控制效果。
在伦教街道,“大喇叭+小喇叭”的声音传遍街头巷尾。村(社区)应急广播“大喇叭”每日循环播放蚊媒传染病知识,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也能及时了解防疫要点。同时,组织10个村(社区)网格员背负“小喇叭”化身流动宣讲员,走进冷巷僻角开展流动宣讲,确保宣传“无死角”。同步开展入户讲解登革热防控要点,并在文化广场、村居LED屏高频滚动播放科普视频与海报,日均播放量超180条次,累计达2700余条次,实现“声屏入户”联动,让“全民防蚊灭蚊”的理念走进每家每户。
从传统文化到流行元素,从云端直播到基层喇叭,顺德区用创新宣传让防控知识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曾树勤)
栏目:公共卫生防控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