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从认识到行动 守护家庭健康
近期,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媒活动愈发频繁,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这两种疾病均由伊蚊传播,症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了解它们的特点并做好预防,是守护家人健康的关键。
认识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病原体: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广东地区以白纹伊蚊为主)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播。
症状表现:初期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关节疼痛,多累及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2~3天后出现斑丘疹,可分布于四肢或全身,3~5天消退;病程通常为5~7天,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但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两三个月;新生儿、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特别警惕。
潜伏期:1~12天,一般为3~7天,传播速度比登革热快2~3倍。
登革热
病原体: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同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症状表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随“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潜伏期:1~14天,多为5~9天,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两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
传播途径相同:均通过伊蚊传播。
防控措施相同:均需对患者进行防蚊隔离,同时做好灭蚊、清理孳生地和个人防护。
不同点:
传播速度: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
疼痛特点:基孔肯雅热以小关节疼痛为主,部分患者持续时间长;登革热则表现为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可能出现重症出血症状。
灭蚊核心:从源头阻断传播链
伊蚊依赖积水繁殖,家庭及周边环境是蚊虫孳生的重点区域。做好灭蚊工作,需围绕“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三大核心,细节如下:
清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伊蚊幼虫主要在小型积水容器中生长,需定期排查并清理家中所有可能积水的地方。
水生植物:万年青、富贵竹、绿萝等水培植物,需每3~5天换水洗瓶,同时清洗根部,避免瓶底残留死水。
花盆及托盘:花盆底部托盘易积水,每次浇水后及时倒干,每周彻底清洗1次。
小型容器:闲置的瓶、罐、碗、桶等,需翻转倒扣或清理干净后收纳,避免露天存放。
功能性积水:饮水机水槽、空调排水口、冰箱底部接水盘、洗衣机排水槽等,需每天检查并清理积水。
其他角落:屋顶排水沟、阳台地漏、废旧轮胎(需钻孔排水)、宠物饮水盆(每天换水)等,尤其雨后要及时排查。
注意:清理积水时若发现蚊幼虫,不要倒入下水道(可能继续繁殖),应倒在干燥地面让其干涸。
灭成蚊:减少蚊虫数量
家用灭蚊工具:
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选择正规厂家产品,按说明使用,卧室睡前1小时开启,孕妇和婴幼儿建议使用物理防蚊。
灭蚊拍:针对可见蚊虫,定期对墙角、窗台、衣柜后方等蚊虫藏匿处拍打。
防蚊灯:安装在离地面1.5~2m处,夜间关闭其他光源,提高诱捕效果。
定期消杀:每周对房间角落、卫生间、厨房等区域进行1次喷雾消杀,重点处理蚊虫易停留的阴暗处。
防叮咬:做好个人和环境防护
家庭防护:安装纱门、纱窗,破损处及时修补,防止蚊虫进入;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尤其婴幼儿和老年人;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勤打扫卫生,减少蚊虫藏匿空间。
个人防护: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在裸露皮肤和衣物上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选择有国家农药登记证的产品);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上午7~9点、下午4~6点)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有症状早处理 及时就医不拖延
目前,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无特效疫苗和治疗药物,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若出现发热(39℃以上)、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近期去过疫情流行地区或有明确蚊虫叮咬史,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和暴露史;感染者需进行防蚊隔离至少7天,或直至核酸检测阴性,避免病毒通过蚊虫传播给家人;家庭中若有人感染,需加强全屋灭蚊和积水清理,避免其他成员被叮咬。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可防可控,核心在于切断蚊虫传播链。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坚持“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来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