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赛跑 守护生命的温度
▲单飞(左二)正在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做手术
当监护仪的警报声刺破寂静,当家属的眼泪浸湿手术同意书,当患者的指尖在我们的掌心渐渐变凉……有人问:“医生看惯生死,心是不是会变硬?”我回答:“因为见过太多遗憾,必须把心锻造成最柔软的铠甲。”我是东莞康华医院心血管医学中心兼心外科主任单飞,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我深刻体会到手术刀可以切开20cm的皮肤,置换30cm的血管,但它永远无法丈量——生命的温度。
技术背后的温度
医学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人文关怀的传递。在与死神赛跑生命救援的过程中,有一位男性患者46岁,因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入院,入院时已陷入昏迷并伴下肢缺血。CT确诊后,医疗团队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并展开手术。术中先进行股动脉-股动脉转流紧急恢复下肢血供,随后开胸行心脏大血管修复。历时10余小时的手术后,挑战远未结束——术后患者相继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肾衰竭、重症感染及伤口裂开等危重状况。在长达40余天的ICU监护与70多天的住院治疗中,医护团队以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和全天候监测,逐一攻克并发症难关。
又一次凌晨2点,一位45岁男性患者疼得蜷缩在担架上,脸色惨白,浑身冷汗,他说胸口像是被刀劈开了一样。立刻启动绿色通道,CT结果显示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血管内膜已经撕裂到升主动脉,随时可能破裂大出血。“医生,我老公才刚过完生日,孩子才上初中……他还能活下来吗?”患者的妻子颤抖着拉住我哭着问。“我不能给您保证什么,只要我们不倒下,就会努力让他站起来!”
手术需要开胸、建立体外循环、深低温全身停循环、替换撕裂的血管……整个过程像在豆腐上绣花,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手术持续了9个小时,成功拆除“血管炸弹”,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术后第3天,患者因肺部感染高烧昏迷,他的妻子在ICU外守了整整2天2夜。每次查房,我都会特意到走廊和她交代进展,哪怕只是说一句“体温降了0.5℃”。ICU里,即使患者昏迷,护士也会在他耳边轻声鼓励:“坚持住,家人在等你。”
3个月后,患者带着孩子来复诊,孩子递给我一幅画:画上是穿着超人披风的医生,胸口写着“拆弹专家”。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医学的终极意义不仅是挽救生命,更是让每一个患者有尊严、有希望地活下去。
主动脉夹层也被称为“血管上的炸弹”,48小时内死亡率超过50%。它的救治,是技术、勇气与人性温度的三重考验——而我们从未退缩,始终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他们跨越每一道生死险关,赢得一场又一场生命的战役。
生死竞速下的抉择
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并非只有春风化雨的温柔,在生死竞速的战场上,有时它也需要以雷霆之势劈开迷雾。记得接诊到一位外院确诊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当医生与家属沟通紧急手术时,患者的兄长突然提出要转往广州的一家医院,声称“那里有熟人”。我心头一沉,主动脉夹层的黄金救治时间仅48小时,发病后每小时死亡率攀升1%。长途转运无异于与死神赛跑:颠簸可能撕裂血管,更遑论抵达后能否立即手术?更让我惊恐的是:此刻化验单上的血钾值赫然标注“>7.0mmol/L”,高钾血症随时会引发室颤,心跳骤停近在咫尺。“你们在亲手缩短他的生命倒计时!”我猛然拔高声音划破诊室的嘈杂,眼前家属惊愕的面容、护士屏住的呼吸,都成了模糊的背景。意识到自己口气过重,我缓了一下口气指着化验单上的血钾值:“现在转院?路上要耗1个多小时!即便平安抵达,手术台能立刻空出来吗?你们赌的不是成功率,是命!”喉间灼烧般的刺痛提醒着自己近乎失态,但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催着我必须撕开侥幸的茧。空气凝固了数秒,忽然一位家属颤抖着抓住我的白大褂:“医生,我们听您的!”
后来听同事说我当时双目赤红、青筋暴起的样子着实骇人,可正是这副“凶相”让家属窥见了医者铠甲下的焦灼,那不是愤怒,是与死神抢人的孤注一掷。3支钙剂迅速推注,高糖胰岛素输入体内,手术室绿灯亮起。手术成功的那一刻,我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半个月后患者步行出院,其兄长攥着我的手良久无言。或许他终于明白:所谓“大医院神话”,在时间与死神的博弈面前,远不及医者以命相托的担当。
医患信任铸就生命奇迹
医学是理性的科学,却需要感性的温度。当偏见化作雷暴,唯有以专业为刃、以共情为盾,才能为生命劈开生路。真正的医者,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在至暗时刻成为患者家属手中那束不敢松开的光。
犹记得那年寒冬,一位支援韶关的中年干部突发撕裂性胸痛,却因牵挂未尽职责,强忍剧痛驱车数百公里返东莞交接工作后方来就诊。CT影像显示A型主动脉夹层伴大量心包积液,化验数据更提示肝肾多器官功能损伤。会诊室内气氛凝重,医院领导与卫健部门正商讨是否转诊广州或等候专家支援。我深知患者已如风中残烛,每分每秒都是与死神的竞速,便坚定表态:“无论何种方案,我必全力配合。但转运途中的颠簸或是等待专家的分秒延迟,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单医生,我们既然来到这家医院,就是把命都交给你了。现在去广州找专家根本来不及。您尽管放手治,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一起担着!”转折发生在与家属沟通的时刻,患者妻子凝视着我的眼睛,她掌心传来的温度,霎时融化了所有犹疑。 手术台上,无影灯将血管纹理照得纤毫毕现。当动脉夹层如剥茧抽丝般精细缝合,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渐渐与千年编钟的韵律重合——那是文明血脉里传承的医者仁心在与现代科技共鸣。术后次日患者即拔除气管插管,10日后健步出院并握着我的手笑道:“当时方向盘都快捏碎了,就想着得把工作交代清楚,不能辜负两地百姓。”看着他的笑脸,我想当患者以性命相托的纯粹信任,遇见医者以命相搏的孤勇担当,便催生出超越技术极限的医学魔法,这种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精神契约,或许正是破解现代医患困境的古老密钥。
“血管会撕裂,但希望不会;生命会脆弱,但守护不会。”医学的奇迹,从来不是监护仪上的数字,而是患者重新拥抱朝阳的权利;医生的荣耀,从来不是论文里的数据,而是家属颤抖着说“谢谢”时,眼里未落的泪。愿我们每一次拿起手术刀,都不只是修复一颗心脏,更是缝合一个破碎的世界;愿我们每一次倾听听诊器,都不只是捕捉杂音,更是听见无数等待被救赎的人生。
(作者单位:东莞康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