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基层卫生院的“强基密码”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百姓家门口
破解山区看病远看病难
▲医生给患者推拿
英德市九龙镇卫生院里,2岁患儿洋洋(化名)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来自清新区浸潭镇的他,因剧烈腹痛入院,血淀粉酶指标异常升高。放在过去,这样的急症往往意味着家属要带着孩子赶往数十公里外的三甲医院。但这一次不同——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英德市人民医院专家迅速线上确诊“急性胰腺炎”,并指导制定了禁食、抗感染等精准治疗方案。一周后,孩子康复出院,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没想到镇里医院也能治这么重的病,省了多少奔波。”
由于浸潭镇距离九龙镇仅十多公里,不少群众选择“跨县”就近诊疗。洋洋的经历,是英德市破解山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困局的一个缩影。九龙镇卫生院,这个服务覆盖英德、清新、阳山三地多个乡镇约15万人口的山区二级综合医院,近年已成为当地及周边群众就医的优先选择。
技术强基 让大病不再出镇
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和英德市人民医院的持续技术帮扶下,九龙镇卫生院紧抓二级医院建设契机,实现医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它不仅是第一批广东省胸痛救治单元,还成功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输尿管镜碎石取石、胃镜下息肉切除乃至甲状腺癌根治等复杂微创及开放手术。
67岁的刘阿姨受益于此。当检查提示“右侧甲状腺癌可能性大”时,她一度忧心忡忡——去大城市手术意味着高昂的花费和家人的长途陪护。最终,她在九龙镇卫生院成功完成了“双侧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活检术”,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类似的变化还体现在阑尾炎、疝气等常见手术,住院时间从过去一周缩短至如今三天左右,痛苦和并发症也显著减少。
远程诊疗系统更是山区患者的“生命桥梁”。当65岁的黎先生因复杂气胸治疗效果不佳时,一条连接英德市人民医院颈胸外科专家的远程会诊请求发出。专家细致分析影像资料,果断建议更换引流管规格并调整治疗方案。仅仅一周后,黎先生气胸消失,满意出院。这“云端”驰援的桥梁,让疑难病症在镇内获得三甲医院的智慧支持成为现实。
据了解,根据英德市地域广、跨度大的特点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该市将全市医疗服务划分为英中、英东、英西3个片区,每个片区有1家二甲以上医院作为次中心医院。通过做大做强牵头医院、做实次中心医院、做活乡镇卫生院、做稳村卫生站的“县—片区—镇—村”四级医共体运行体系,形成了当地群众30分钟可享受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医疗服务圈。
岐黄扎根 让康复贴近家门
英德市九龙镇,中医药服务已深深融入基层医疗的毛细血管。“乡镇里多是‘一老一小’,老人们腰腿疼痛,首选就是看中医。”九龙镇卫生院院长李建锋深谙百姓需求。
来自九龙镇泉水村的陈先生,因车祸导致“脊髓损伤并四肢瘫痪”,术后转入九龙镇卫生院康复科时四肢肌力为零。绝望之际,一套融合针灸、推拿、现代康复训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他点亮希望。从肌力逐步恢复到拔除尿管,从辅助行走到生活自理,几个月后,陈先生实现了近乎奇迹的康复。
如今,九龙镇金造村的卫生站设立了中医阁,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抓药、刮痧、拔罐、代煎中药等服务。这背后是当地中医药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九龙镇卫生院中医科拥有30张病床和7名专业中医师,能开展浮针、龙氏正骨等2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此外,该院将专业拓展延伸至青少年健康领域,成功治愈功能性长短腿10例、脊椎侧弯18例。
目前,英德全市24家镇街卫生院中医馆设置率达100%,村卫生站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层中医诊疗量占比超过44%。岐黄之术,正在基层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梧桐叶茂 引得凤凰栖枝头
技术和服务提升的背后,是人才的汇聚与成长。九龙镇卫生院副院长何振兴从普通医生一路成长,并带头创建了医院的儿科,让乡村儿童有了专业守护。而值得一提的是人才的“逆向流动”——外县县医院的罗医生,主动选择来到九龙的镇级医院。“这里不仅有更好的待遇,更有施展才华、服务基层的广阔平台。”罗医生的选择,道出九龙镇卫生院的吸引力。
目前,该院178名职工中,医疗技术人员占比高达91%,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接近30%,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超过90%。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成为支撑山区医疗服务升级的核心力量。医院还定期联合村医下乡义诊,每季度组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将能力提升的链条延伸到最末梢的27个村卫生站。
随着二级医院框架的完善,九龙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持续扩大。九龙镇内企业员工体检不必再远赴外地,区域辐射力不断增强——2023年该院门诊量突破12万人次,出院病人达9370人次;2024年门诊量突破14万人次。
(作者单位:英德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