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机器人改写晚期扁桃体癌手术规则
从“伤筋动骨”到“保功能微创”
▲手术现场
广州讯 “原以为切肿瘤要豁开半张脸,现在只需要张口手术就治好了!”68岁的张叔被确诊患上了晚期扁桃体鳞癌。在传统手术治疗方案下,他需要经历劈开下颌骨、挖掉部分组织,甚至从其他部位取皮瓣补缺口的痛苦过程。然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黄晓明教授团队的创新方案——用“化疗+PD-1免疫治疗”这一新辅助治疗先缩小肿瘤,再用国产单孔机器人精准手术切掉肿瘤,为张叔带来全新的治疗体验。据介绍,这一方案能为晚期口咽癌患者带来“保功能、微创伤、安全根治”的新希望。
传统手术为何“伤筋动骨”
扁桃体只有鹌鹑蛋大小,却是口咽部的“门户”。晚期肿瘤若侵犯周围肌肉或骨骼,传统手术往往要“硬啃”三大难题。
其一是“拆房式”切除,为彻底清理肿瘤,医生需要劈开患者下颌骨,术后患者可能面临面部畸形、咬合困难等困扰;其二是“拆东墙补西墙”,为了弥补肿瘤切除后的巨大缺损,医生需取患者带蒂的皮瓣如胸大肌,或从大腿或腹部取游离皮瓣填补,创伤大、恢复慢;其三是“长期插管”,手术可能损伤咽喉结构,患者术后常需气管切开,持续时间长达1~2个月,甚至半年。
这些操作让患者虽能保命,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往往大打折扣。
把“硬骨头”变“软目标”
黄晓明团队的突破,核心是“新辅助治疗+机器人手术”的精准组合,先把肿瘤“软化”,再精准“拆弹”。
“先给癌细胞踩刹车”是这个方案的第一步。对像张叔这样的晚期患者,团队为他选择先进行“化疗+PD-1免疫治疗”。化疗直接“毒杀”快速增殖的癌细胞;PD-1抑制剂像“钥匙”,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细胞的“刹车”,激活患者自身T细胞“围剿”癌细胞。临床数据显示,约60%~70%的晚期口咽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会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原本“硬邦邦”的病灶变成“软目标”,为手术创造机会。
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后,团队开始推进第二步计划,通过单孔机器人手术完成复杂操作。黄晓明团队使用国产单孔机器人系统为张叔实施根治性手术切除。
“传统开放手术要在颈部切10~15cm的长口子,而单孔机器人只需在牵开口腔暴露术区后直接操作。通过3D高清镜头和灵活机械臂,医生能精准识别和分离肿瘤与正常组织。”黄晓明介绍道。这一术式成功解决了传统手术的三大难题:一是不用劈下颌骨,机器人手臂能“钻”进狭窄间隙,从内部切除肿瘤,完整保留下颌骨;二是不用皮瓣补缺损,切除后剩余组织精细缝合或局部瓣覆盖,避免“拆肉补疮”;三是不用长期插管,手术对咽喉损伤小,多数患者术后当天就能拔管恢复自主呼吸。
治疗方案的第三步是多学科联合的全程定制和护航。从新辅助方案,到手术路径规划,再到术后康复,团队联合肿瘤放疗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为患者量体裁衣,确保每一步都科学、规范、安全。
晚期癌症患者高质量生存之路
专家提醒,口咽癌早期症状隐蔽,易被误当“上火”“咽炎”。长期吸烟、喝酒或感染HPV(尤其HPV16型)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做喉镜或影像检查。若确诊晚期,也别绝望,张叔的案例证明,新辅助治疗联合机器人手术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根治+微创+功能保留”的新选择。
据悉,黄晓明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头颈手术的开拓者之一。早在2016年,他便在国内率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开展经腋下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拓展至扁桃体癌、声门上型喉癌、下咽癌、复发鼻咽癌等领域,累计完成1100余例。目前,黄晓明团队已用新辅助+TORS方案治疗多位晚期口咽癌患者,超70%的患者术后病理显示“无癌细胞”(完全缓解);所有患者都避免劈开下颌骨,不用皮瓣移植,无需气管切开,术后就能正常吃饭说话。
“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治愈的同时,保留吃饭、说话、呼吸的自然功能。”黄晓明说,晚期癌症不等于绝症,多学科协作和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写“伤筋动骨”的治疗模式。
(黄睿 刘文琴 房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