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精准发力 创建无结核社区
清晨,英德市望埠镇村民在村口排队等候体检。一辆特别的“移动筛查车”静静停驻——这不是普通体检,而是英德市创建“无结核社区”的攻坚前线。曾经令人色变的“白色瘟疫”,正在这里遭遇前所未有的精准阻击。
自无结核社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英德市以扎实举措、创新方法和全民参与等工作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居民健康生活筑牢坚实防线。同时,探索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无结核社区”建设模式,为加速结核病疫情下降和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提供坚实的地方实践。
专家下沉:把脉乡村的“健康痛点”
无结核社区创建伊始,国家与省市专家便扎进英德一线。他们分析五年结核病疫情数据,精准锁定五类重点人群: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既往患者、糖尿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及呼吸道就诊者。目标直指“一提高两降低一避免”——提高发现率,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避免家庭因大病致贫。
如何破解基层人才短板?广东省级专家“下沉”挂职,手把手“传帮带”,显著提升英德市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筛查干预等方面水平,为英德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结核防治技术队。
全民总动员:织就一张“防痨网”
“终结结核,没人能置身事外!”项目启动前,英德市便迅速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挂帅组建多部门协同的专项工作小组,并建立各部门协调、技术支撑部门协同开展的长效机制,创新推出“三同三策多联动,二筛二治一隔离”治理模式。望埠镇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融入“百千万工程”与健康农村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居民参与”的良好格局,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宣传阵地同样热火朝天。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健康宣传月”等契机为居民答疑解惑,邀请结防机构的专家举办健康讲座深入浅出,结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与融媒体合作拍摄宣传片;与宣传部举办“终结结核”播报大赛,吸引298件作品参赛,线上浏览量超40万。居民结核病知晓率从70%跃升至90%,健康防线在意识层面悄然筑牢。
科技赋能:让筛查“跑”在疫情前
筛查是发现结核的关键战场,作为承担筛查工作的基层医疗机构,望埠镇卫生院创新迭出:家庭医生进村入户,结合基本公卫服务,为重点人群上门体检;诊室关口前移,对就诊的呼吸道症状者“应查尽查”等方式。
同时加强医工合作,基于数智化新技术,创新主动发现策略与方法。该院引入低成本、高效率且可在基层推广应用的智能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AIDR)+舌拭子筛查手段,开创结核筛查应用新时代。此外,根据基层特点,开创“移动筛查车”服务模式,配备车载X射线摄影系统、舌拭子等设备,深入村居委、学校、工厂等人群密集场所,开展结核病筛查,提高早期发现率。值得一提的是,筛查数据直传该市慢病院信息系统,专家团队可实时分析预警。
自望埠镇“无结核社区”项目启动以来,筛查重点人群5447人次,确诊17例。主动发现患者比例显著提高,2023年患者发现数较上年增加33.3%,新发病例在经历合理爬升后已呈下降趋势。坚持重点人群筛查与加强日常诊疗发现的“望埠防控模式”成效初显。
治疗闭环:不让一个患者“掉队”
英德发挥医共体在结核病患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和加强多学科协作,进一步提升结核病的防治效果。
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对试点乡镇就诊患者设立结核病诊疗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为结核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需要住院的病人,采取隔离治疗模式,切实做好“筛查—确诊—治疗—随访”闭环管理。对确诊患者和耐多药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实行规范诊治、全程管理的医防结合模式。对于复杂的结核病病例,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进行会诊。创新引入微信“微督导”系统,实现肺结核患者的转诊、追踪、督导和随访等线上一体化操作。
这种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提高结核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成功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显著提高,肺结核患者管理率从创建前的99.68%上升到100%,治愈率大幅提升。
(作者单位:英德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