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咱家热闹的烟火气
▲2023年物资清洗亲子志愿服务记录
▲2025年第105次家庭会议记录
在深圳坪山一个普通的六口之家里,健康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的烟火气。江雪英一家用“家庭会议”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用“温和而坚定”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更用志愿服务传递着“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家风。
最动人的画面,莫过于江爸爸戒烟时全家总动员的场景:孩子们化身“火眼金睛”的监工,又变身为递牛肉干的“小参谋”,最终用拥抱和掌声见证了父亲的蜕变。而双胞胎弟弟锐圻情绪爆发时,全家人以40分钟的耐心陪伴等待,事后再用蛋糕与拥抱安抚,诠释了“爱与规则并存”的智慧。
在坪山河畔,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和孩子们自编自演的《生气汤》情景剧,让健康理念从家庭延伸到社区。正如江雪英所说:“当孩子会说‘我嫉妒妹妹被夸’而不是推倒她时,你就知道——他们真正学会了与情绪共处。”
以下是江雪英的讲述。
我是深圳市一个普通的妈妈,和丈夫养育着三胎4个娃,组成了热闹的六口之家。回望这些年,从手忙脚乱的育儿新手到如今全家齐心协力的健康生活实践者,我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柴米油盐中点滴积累的温暖与智慧。
从戒烟到共同成长的“能量循环”
记得江爸爸戒烟那会儿,全家人都捏了一把汗。他烟龄长、脾气急,过去尝试过无数次,最后总败给“孤军奋战”的无力感。改变始于第8次家庭会议。江爸爸红着脸在4个娃的掌声里说“我戒烟1周了”,那一刻孩子们扑上去的拥抱,把他从“孤军奋战”拽进“全家战队”。我们一起定了“抓抽烟,赚家基金”的规矩,孩子们像小监工一样举着烟头喊“罚钱”,用罚款买的牛肉干和青橄榄塞满他口袋。江爸爸后来常念叨:“接客户烟就像亏本买卖,不如嚼着孩子们塞的青橄榄实在。”这让我想起“健康素养66条”里说的“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家庭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家庭会议真的把他一个人的坚持,炼成了全家人支持、监督、赋能的“能量循环”。
管6张嘴和12条腿,我们家的秘诀是“常沟通、齐动手、会变通”。潮汕人骨子里的清淡饮食是基础。饭桌也是议事桌,谁想吃啥、谁需要清淡点,吃饭时随口就聊;冰箱上的小黑板写着“想吃番茄炒鸡蛋”“买点番石榴”,全家的意见都能被看见。老大运动量大,菜单就多了番茄炒牛肉;小宝们的饭菜切得细细烂烂。买菜时孩子们轮流当“小参谋”,做饭时大的切菜、小的剥蒜,饭香里飘着协作的甜。运动更是全家人的欢乐时光:周末爬山、骑车,小宝坐在后座咯咯笑;晚饭后散步雷打不动,老大打球、女儿跳绳,小的在家跟着音乐蹦跶也能汗流浃背。
健康知识的传递从不靠唠叨。一次,我们用可乐和牛奶做实验,看着杯中絮状的钙质沉淀,老三惊呼:“可乐在吃骨头!”从此冰箱里的碳酸饮料换成了柠檬水,孩子们甚至监督爸爸:“昨天你喝了2罐哦。”
在“风暴”中筑起心灵港湾
前8年我家走的是传统教育路子,直到双胞胎弟弟锐圻当班长时,解决同学矛盾简单粗暴,我们被班主任杨静老师点醒。转变中最大的挑战,是面对锐圻的情绪爆发。有次他没写完作业闹着去参加生日会,抱我大腿、躺地打滚、尖叫嘶吼,甚至跳起来抢我手机。我请教杨老师,她回复:“温和而坚定。不打骂,但绝不退让。”我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宝,一遍遍说:“规则是你同意的,选择玩没写作业,就不能去。”40分钟后他哭累了,我抱着他解释,并告诉他我们有多爱他,他主动道歉。后来姐姐带生日蛋糕回来给他,全家没有责怪,只有理解与拥抱,他捧着蛋糕流下了高兴的眼泪。这样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回避冲突,而是在风暴中为孩子筑起安全的港湾。
摒弃“棍棒教育”时,我和江爸爸在家庭会议上坦诚:“过去打骂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情绪管理,现在要学‘非暴力沟通’。”江爸爸参加了《父母觉醒之旅》课程,我坚持写育儿反思。有次老大撒谎,我们没打手心却拥抱了他,他后来在会议上说:“这样好好说话的家,我们永远都要!”现在兄妹争吵时会模仿我们:“你推我让我生气,但我们可以商量轮流玩的时间吗?”
江爸爸参与家委竞选后,家庭互动发生了深层变化。亲子沟通从“作业写完了吗”变成具体讨论“数学课新概念听懂没”“科技节项目进展”,他成了孩子校园事件的“知情者”,一起准备美术画展、复盘活动得失。他的教育参与度大幅提高,会主动了解学校教学安排,和我讨论孩子学习计划。家庭事务协作也更强,我在他筹备活动时多承担家务,他结束后补偿家庭时间。这种协作传递了责任感与公益心,孩子看到他为集体事务的投入,遇到校园问题也更愿意向他求助。
家庭会议的“致谢环节”和“情绪大冒险”成了孩子们的成长工具。致谢时,我们倡导要具体感谢行为,比如“谢谢哥哥昨晚帮我修自行车链”。“情绪大冒险”通过掷骰子抽“尴尬”“嫉妒”等情绪卡,让孩子表演或分享经历。锐圻抽到“尴尬”时,分享了哥哥扒他裤子的糗事,全家在笑声中学会用精准词汇表达感受。现在孩子能快速意识到“我在生气”,主动说“我需要冷静”并离开现场。小矛盾用“致谢思维”和解,大冲突则记入家庭会议议程共同解决,甚至把这套方法迁移到学校。
全家参与志愿服务的3年里,孩子们从“旁观者”变成“主动设计者”。第一次参加六联社区“母亲河关爱活动”,孩子们烈日下捡垃圾持续一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却坚持完成,从此再也不乱丢垃圾了。后来他们当选社区儿童议员,自己策划《生气汤》情景剧和“压力滚滚乐”活动,锐圻还在学校推广滚瓶子减压法。有次妹妹生气时喊“我要煮汤”,哥哥考前默默滚瓶子,我突然明白,志愿服务也教会他们,将健康生活的理念化为日常本能。
有人问我,养4个孩子累吗?每年寒暑假前夕,志愿服务、工作、家庭三重压力袭来时,我也会累得直不起腰。但当活动结束后,老二举着被表扬的画,老大滔滔不绝讲怎么帮社工整理桌椅,4个孩子突然一起扑上来熊抱我和丈夫时,所有疲惫都化成了蜜糖。
如今,我们的家庭口号——“齐心协力,共创辉煌”不再只是风筝上的墨迹,而是刻进生活的烙印。爬山时老大拉一把喘气的弟弟:“记得吗?‘共创辉煌’就是伸手!”厨房里兄妹接力洗碗切菜,像极了志愿服务时的默契。这些瞬间让我懂得,健康家庭的模样,就是全家人笑着、闹着、互相搀扶着,把充满烟火气的每一天过成滋养生命的土壤。
(作者单位:深圳市江阳商店 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栏目:我家的健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