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肠病”齐来袭多学科联手成功闯关
广州讯 近期,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场多学科协作的医疗“攻坚战”,成功为一位七旬老人解决了同时危及生命的“心病”和“肠病”难题。
70岁的王伯曾是体操运动员,体格硬朗,虽患有高血压但一直规律服药,血压控制良好。然而,半年前,他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后缓解的情况,王伯并未引起重视。一周前,王伯胸闷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便血、腹泻等异常情况,他紧急前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心电图虽无典型心肌缺血改变,但冠脉CTA显示心脏前降支血管重度狭窄;腹部CT和PET/CT更确诊了直肠癌。王伯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与进展期直肠癌,两种疾病都需要尽快手术干预,但治疗顺序和风险却相互牵制,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急性冠脉综合征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心肌缺血,危及生命;另一方面,直肠癌的恶性程度较高,需尽早手术切除病灶。按照常规心血管评估指南,王伯的心脏问题需优先处理,尤其是冠脉严重狭窄通常建议植入支架。但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强效抗血小板药物(双抗治疗),这将极大增加紧接着的肠道肿瘤大手术的出血风险。若为降低出血风险而暂停抗血小板药物,又有可能导致新植入的支架内形成血栓,引发心梗甚至猝死。专科治疗目标在此刻产生了矛盾。
现有的2024年最新指南虽提供了诸多指导,但面对如此特殊复杂的病例,很难完全契合实际,这无疑让治疗决策陷入困境。
为打破僵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迅速集结心血管内科、结直肠外科、肿瘤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讨论。专家们没有机械遵循单一指南,而是深入分析王伯的具体情况。
考虑到王伯曾为运动员,基础心肺功能优于同龄人,对手术耐受潜力大。冠脉造影揭示关键细节:最危险的病变在回旋支远端(极重度狭窄),而完全闭塞的前降支已有侧支循环代偿供血。基于这些信息,团队大胆决策,优先处理最易诱发急性事件的回旋支重度狭窄,但摒弃传统支架植入,改用“药物球囊”技术,为尽早进行肠癌手术创造关键时间窗口。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雷晓明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利用切割球囊和非顺应性球囊扩张技术,成功改善回旋支狭窄,未出现夹层等并发症,并运用药物球囊处理靶病变。术后王伯胸闷症状彻底消失。
仅6天后,在充分评估和准备下,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杨平带领团队为王伯成功实施全麻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得益于前期心血管内科干预和患者良好的体质,王伯手术耐受性良好,手术非常顺利。术后仅监护1天即转回普通病房,1周后王伯便康复出院,未发生任何心脏或出血并发症。
雷晓明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警惕“不典型”症状。像王伯初期的劳力性胸闷,其实是心脏报警信号,莫因“休息后缓解”而忽视。便血更是肠道疾病的危险信号,及时就医至关重要。此外,一定要管理好血压,王伯长期规范管理高血压,为应对复杂手术奠定重要基础。
(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