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新闻 激活基层医疗新生态 广东省生殖医院研发早产无创预测新技术 广州为困境家庭排忧解难 技能大赛助推全民急救普及 北大深圳医院助职工科学减重 “白天治疗,晚上回家,还能省钱!” 关爱护士队伍  守护人民健康

当前版:第2版:新闻
PDF原版下载
新闻
02

韶关市曲江区破编制桎梏、活薪酬机制、强技术帮扶

激活基层医疗新生态

吴静

“基层医疗的痛点,在于人才留不住、技术跟不上、机制不灵活。”作为曾经在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分院的“派驻第一院长”陈建繁,在亲历曲江区医共体改革后坦言。陈建繁坚守基层29年,见证了大塘镇分院从门可罗雀到患者盈门。

近年来,曲江区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为契机,通过编制岗位一体化管理、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和跨层级医疗帮扶“三驾马车”,交出了一份“基层诊疗量占比超65%、门急诊人次年增18.24%”的亮眼答卷。如今,曲江区的改革经验连续两年被列为“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并在全国推广。

从“单位编”到“全区池” 人才流动“一盘棋”

“以前基层卫生院编制‘画地为牢’,一个萝卜一个坑,人才流动比登天还难。”曲江区医共体总院院长余前华回忆道。为破解这一困局,曲江区率先推行编制岗位一体化改革,将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编制整合为“编制池”,由医共体总院统一管理、统筹调配。乡村医生被纳入编制体系,高层次人才优先保障用编,编外员额灵活补充,实现“单位编”向“医共体编”转变。

改革后,全区核定基层编制岗位497个、员额制岗位153个,编制使用率从62%跃升至88%。罗坑镇分院曾因位置偏远留不住人,如今通过编制池流动机制,不仅稳定了队伍,还吸引了研究生学历人才。与此同时,中高级岗位数量新增76个,基层正高级职称实现“零的突破”,人才晋升通道彻底打通。

从“躺平”到“奔跑” 基层医生“抢工分”

“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宁愿‘躺平’。”大塘镇分院的医生感慨。为激发基层活力,曲江区创新推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模式,并引入“工分制考核”——门诊接诊、手术操作、家庭随访等均换算为工分,按分取酬。至此,“抢工分”成了基层医生的新常态。

在乌石镇分院,一名医生因主动承担夜间急诊和下乡随访,月绩效翻了一番。全区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4.3万元,反超市级医院同级水平。陈建繁也表示,下基层后原单位保障基础工资和基本绩效,帮扶单位还有二次绩效分配,总体算来,在基层的收入比原单位最少提升10%。

“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一个都不能少。”余前华总结。

从“输血”到“造血” 基层手术量翻番

编制与薪酬改革解决了“人”的问题,而技术短板则需靠帮扶破局。曲江区医共体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结成帮扶联盟,通过“双百行动”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在上级医院的帮扶下,骨科通过改变关节置换入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带动科室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近10%。口腔科从基础的口腔疾病起步,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专家驻点,同时选派医护人员进修,完成了从口腔基础疾病到牙齿正畸、种植牙等技术的突破。重症ICU通过“人员轮换+远程会诊”模式,使血液净化等核心技术落地……目前,全区10个基层卫生院已开展新技术141项,同时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已正式启动。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B超现已覆盖所有基层分院。此外,曲江区正积极探索AI辅助诊断等智慧医疗应用,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与效率。未来远程心电、B超还将延伸至村卫生站,实现“拍片在镇(村)、诊断在区”。

“帮扶不是‘走过场’,而要帮出‘造血能力’。”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帮扶负责人表示。

从编制破冰到薪酬革新,从技术帮扶到全域提升,曲江区以“人”为钥,叩开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大门。正如陈建繁查房时对患者说的那句口头禅:“家门口看好病,就是咱老百姓最大的福气。”

(作者单位:曲江区卫生健康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