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者的光芒
——2025“护士的故事”分享会纪实
▲分享会现场 侯家辉 摄
5月11日下午,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2025“护士的故事”分享会在“健康广东”微信视频号首播。这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会不仅是对第114个国际护士节的献礼,更是一次对护理职业价值的深度诠释。六位来自不同专科领域的护士代表,用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护理职业的千面风华——他们凭借“针尖上的匠心”,用专业技术为生命搭建桥梁;又化身为“暗夜里的提灯者”,以温暖与信念照亮患者的康复之路。
“护士能做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在医疗领域,护理工作常常被视为“医生的助手”,但在这场分享会上,护士们用一个个亲历的故事证明:护理是一门需要极致专业与匠心的独立学科。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护师刁莉萍的日常工作,便是守护那些刚出生就面临生命挑战的早产儿。2015年,一对胎龄仅24周的双胞胎姐妹花转诊到科室,超低的体重和脆弱的身体状况,让建立稳定静脉通道成为生死攸关的难题。她们的血管细如发丝,穿刺难度极大,多一次尝试都可能给早产儿带来致命风险。刁莉萍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心理素质,成功完成左侧腋静脉留置针穿刺。第二天,又为姐妹俩置入内径仅0.37毫米的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置管)导管,这根导管成为姐妹俩接下来4个月的“生命脐带”。通过它,各种维持生命的药物和营养液输入姐妹俩体内。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姐妹俩从800克长到4000克,如今已健康成长为十岁的小学生。
NICU每年收治1400余名患儿,年置管量350余例,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刁莉萍没有退缩。她积极推动团队建设,在护理部和科室领导支持下,儿科中心静疗团队逐渐壮大,成员发展到20余名。她们不仅保障动静脉导管护理质量,还解决全院疑难血管通路问题。为减少患儿痛苦,团队还开展儿童门诊留置针技术,实现“一针多用”。
“儿时经常看着妈妈独自忍受病痛,从那时起,我就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妈妈。”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的护理之路,始于对母亲的爱。初中毕业后,她选择了护理专业,尽管在学历提升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但她从未放弃。从自考大专,到成为护理学硕士,再到52岁攻读海外护理学博士,罗伟香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提升学历不是为了文凭,而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罗伟香说。她带领团队改良硅胶导丝灌肠管,解决肝硬化患者灌肠时药物外溢的难题;推动“专科护士有限处方权”写入深圳医疗条例,让肿瘤患者化疗导管维护不再需要反复挂号;研发智能医用抢救车,将急救效率大大提高。“护理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护士能做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罗伟香说,她每年推动举办护士专利展览,搭建平台,鼓励更多护士在科技创新领域探索,不断拓展护理的边界。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苏运辉,在护理岗位坚守了35年。目睹心梗患者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离世的场景,让苏运辉深感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2011年,在多方支持下,她带领团队开启急救志愿科普征程。
15年来,苏运辉的志愿时长超3000小时,开展活动超300场次,普及人数超50万人。她和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省,从救护导师培训到街头路演,从体育赛事医疗保障到灾难事故救援演练。为了让急救知识更易被接受,团队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改良急救器具,制作生动的科普视频、微课等,还开展线上公益直播。如今,苏运辉看到曾经培训过的学员运用所学急救知识救助他人,心中满是欣慰。
“陪他们寻找光的方向”
如果说专业技术是护理工作的骨架,那么人文关怀就是它的灵魂。在这场分享会上,护士们用温暖的故事证明:治愈不仅发生在身体上,更发生在心灵深处。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造口伤口专科副主任护师罗宝嘉,从事着一份特殊的护理工作——守护造口患者。造口,这个腹部直径约3厘米的“生命出口”,虽然帮助患者解决排泄问题,但却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罗宝嘉遇到过许多对造口绝望的患者。一位40岁的女士在术后看到造口时,绝望到闭眼流泪。“造口不是羞耻,而是新生活的起点。”罗宝嘉用温暖的话语和专业的指导,帮助她逐渐接受并学会护理造口。最终,这位女士不仅能独立更换造口袋,还能自信地出门跳广场舞。
2023年,罗宝嘉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前往甘肃。在那里,她和团队从零开始,搭建伤口造口门诊,开展带教工作,培训基层护士,进行科普活动。她们用努力改变当地对造口护理的认知,让“人文护理”的理念在西北大地生根发芽。
“精神科并非老电影里那种有着铁门、铁窗、铁链的封闭场所,而是帮助患者‘找光的地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护士叶君荣分享了一个初中女孩的故事:这个因“自残”入院的患者,背后是家长“鸡娃”压力下的情绪崩溃。叶君荣没有急于说教,而是跟她聊校园的事,逐渐找到女孩的心结。叶君荣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要帮他们找到‘系铃’的那件事。”女孩出院时,送来一面写着“护士哥哥姐姐666”的锦旗,这简单的话语,是女孩对医护人员独特的感谢,也让叶君荣和同事们感到温暖。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很多患者是难以痊愈的残障人士,他们往往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该科护士周君桂和同事们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从长期躺卧恢复到能够坐在轮椅上外出晒太阳,从多年留胃管到重新经口进食,让患者再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周君桂和同事们甚至学习醒狮技艺,只为在春节期间给病房增添不一样的活力。当躁动三年的脑损伤患者触摸狮头,全身插管的阿婆给狮嘴里塞红包时,病房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在周君桂看来,治病救人的最高境界是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哪怕生命只剩裂缝,也要陪他们寻找光的方向。”
分享会的最后,一段精心制作的主题片《谢谢你》让全场动容。镜头里,患者留下的膏药、家属煲的汤、患者康复后的笑脸,与护士揉腰的背影交替闪现。正如叶君荣所说:“我们用光驱散患者心中的阴影,这束光也会反过来照到我们身上,让我们感受到护士这份职业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