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张处方”入选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
破解城乡医疗失衡
综合讯 日前,在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广东省《“三张处方”,力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入选2024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的“十大新举措”。这一创新模式通过“补气造血强末梢”“强筋壮骨促平衡”“疏经通络去堵点”三张处方,有效破解城乡医疗资源失衡难题,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广东省县域内住院率稳定在85%,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域基层诊疗量保持在60%,群众“家门口看大病”渐成常态。
精准施策,激活基层医疗内生动力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介绍,“三张处方”直指城乡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沉疴,是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开方。
第一张处方“补气造血强末梢”,聚焦基层“造血”能力提升。广东省级统筹设立卫生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帮扶体系,推动73家省级三甲医院派驻113家县级医院,5家高水平医院“一对一”结对帮扶欠发达地区。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毕学成带领团队“带土移植”技术,将四级手术量从年均30台提升至200余台,闲置病房变身“金牌科室”。同步实施的“万名医师下乡”“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等工程,年均派出1.2万人次中高级职称专家扎根一线。清远英德创新“编制池”管理,统筹医务人员跨机构流动,打造“30分钟二级医疗服务圈”。
同时,广东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计划,2023年培养全科医生3387人,选聘百名首席专家全职进驻镇级卫生院。刘利群表示,帮扶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入,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激活基层内生动力。
第二张处方“强筋壮骨促平衡”,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撬动县域医疗活力。广东将57个县域医共体纳入乡村振兴资金支持范围,推动内部“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统一管理。
阳江市阳西县医共体通过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改革,五年内医保资金从亏损10.26%扭转为结余6.68%。潮州饶平引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县人民医院,以“一科一院”帮扶模式补齐镇级短板,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目前,全省47家县级医院达三级水平,30万人口以上县市实现二甲中医院全覆盖。
第三张处方“疏经通络去堵点”,以数字化打通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广东建成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的远程医疗系统,“基层拍片、上级诊断”格局提升服务效能。
怀集县诗洞镇黎姨桡骨骨折,镇卫生院X光片直传县医院,足不出镇即获治疗方案。全省272家三级医院、363家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023年以来调阅超273万次,仅广州2024年节省医疗费用超4.7亿元。“粤健通”平台归集居民健康档案2.4亿份,三甲医院互联网医院全覆盖,电子健康码“一码通行”2675家机构。
瞄准三大目标, 纵深推进改革
2025年是实现省委“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刘利群表示,广东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学习三明医改经验,依托“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卫生健康工作专班,重点抓好“一套体系、两本台账、三大目标”,持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帮扶能力提升。
一套体系,即建立一套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两本台账,即建立并用好“能力账"和“帮扶账”,一地一策、一院一策推动工作落实。三大目标,一是各类卫生帮扶深化扩面,到2025年底实现省市高水平医院与15个试点县(市)的深度帮扶或托管;二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省57个县(人口小县除外)均有不少于1家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县(市)公立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县级医院出院人次持续提升;三是县域医共体提质增效,推动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新标准,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率达到90%以上。
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是广东医改不变的初心。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