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结直肠癌科学预防之路
结直肠癌在广东癌症高发排行榜中位居第二,随着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过量且过于丰盛,增加了胃肠道负担,促使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广东地处岭南,降雨量大,气候潮湿,当地居民偏好甜食,体内湿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
高危人群需警惕
鉴于肠癌高发且胃肠道肿瘤位置深、隐蔽性高,建议45岁以上人群即使无明显症状,也应进行肠癌筛查。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超过2周的肛肠症状,如大便习惯、形状、性质改变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等,需提前筛查。
特定疾病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有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的人群。
特殊生活经历人群。近20年内经历过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的不良生活事件的人群。心理因素可能与肠癌发病关联性较强,类似中医情志致病,如“思伤脾”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有家族病史人群。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人群的直系亲属;被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人群的家族直系亲属,且年龄超过20岁。
规律筛查是关键
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约20% 的结肠癌与遗传背景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FAP)。45~ 75岁人群,应每年进行1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或每1~3年开展1次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或每1~ 3年进行1次血液循环肿瘤DNA检测,若粪便或血液筛查呈阳性,需立即进行肠镜检查;也可每5 ~10年做1次肠镜检查,直至75岁。76~85岁人群,若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超10年者,可继续维持筛查。85岁以上人群,不推荐继续筛查。
有家族史人群。高风险亲属,即1位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在 60岁前患有明确的高级别腺瘤或癌症者,或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的高级别腺瘤或癌症者(任意发病年龄),需在40岁开始筛查,或每5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低风险亲属,即仅1位一级亲属在60岁后发病的高危对象,40岁开始筛查,或每10年进行1 次肠镜检查。
目前临床上筛查常用粪便常规检查和肠镜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通过观察有无大便隐血,判断肠道是否存在肿瘤出血可能。肠镜检查是最为直接、准确的筛查手段,一般建议5 ~10年进行一次,若肠道存在息肉或其他问题,需缩短筛查间隔时间。
预防要点应牢记
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减少饮料、奶茶的过量摄入,规避酒精、饮料对消化道的损害。避免室内空气污染,包括远离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和接触油烟;在大气严重污染时,应减少外出与锻炼。
坚持运动锻炼。改变久坐习惯,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保持健康膳食。遵循健康膳食原则,荤素搭配适宜,适量增加粗纤维与新鲜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摄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加工肉制品定为1类致癌物,红肉定为2A类致癌物,由于高蛋白质食物消化耗时久、易加重肠道负担,增加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日常应控制其摄入量。高危人群要减少摄入生冷、腥味重的食物,以防影响脾胃功能,滋生痰湿,形成肿瘤。
及时防治疾病。若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应及时、规范治疗;定期进行防癌筛查与健康体检。从事存在职业暴露风险工作时,应落实个人防护措施,降低接触有害物概率。
药物提前干预。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高危人群或肺结节病患者,可依据自身体质进行中药调养,控制结节发展,预防肺癌的发生。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肿瘤大科主任中医师 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