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家支招 远离淋巴瘤威胁
人体有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这2套重要循环管道,其中淋巴系统包含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和淋巴细胞。淋巴管遍布全身,内有淋巴液流淌;淋巴结沿淋巴管分布,能生成淋巴细胞并过滤淋巴液;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存在于淋巴结、造血器官如骨髓和外周血中,可抵御、杀灭病原菌和肿瘤细胞;淋巴液能将淋巴细胞从淋巴结运送至全身,执行免疫监视功能。
淋巴系统主管免疫功能,身体出现发烧、发炎等症状,是免疫系统与病菌作战的体现。淋巴系统既是对外抵御细菌、病毒、异物的前线,又是对内监视体内衰老、恶变细胞和组织的哨兵,堪称免疫功能的主力军。但它较为脆弱,淋巴细胞出问题可能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淋巴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的年增长率达 7.5%,是近10 年增速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
会跑的“瘤”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治愈率相对其他恶性肿瘤高,但与实体肿瘤不同,其可生长在人体任何部位,且绝大部分无法通过手术解决。由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分布全身,淋巴瘤可局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也可能转移至身体不同部位,使淋巴结或局部组织器官肿大,是一种“会跑的瘤”。淋巴瘤症状多样,主要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若全身组织器官受累还会伴随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因此也被称作“千面之瘤”。
淋巴瘤根据瘤细胞可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其中,霍奇金淋巴瘤占恶性淋巴瘤的 4.7%,约 80% 的患者可通过化疗治愈,好发于15~30岁和 5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接近但男性略高,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近百种,其中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是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及部分年轻患者,其预后因个体和亚型而异,早期诊治预后较好。淋巴瘤依据淋巴细胞起源又可分为 B 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
警惕异常前兆
淋巴结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主,其次为腋窝、腹股沟,晚期可累及纵隔及腹腔其他部位,部分患者首发为深部淋巴结肿大,如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致腰背部酸痛,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能引发胸闷。
其他器官症状。患者出现脾肿大、肝损坏,可累及肾脏,还会出现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肺部可被浸润。
血液系统症状。易侵犯骨髓,造成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时还会出现牙龈出血、流鼻血、皮肤紫癜等出血症状,骨髓受累晚期可出现溶血性贫血。
消化系统症状。可引发吸收不良、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心血管系统症状。可导致渗出性心包炎等异常。
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盗汗、瘙痒等,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大于 38℃、盗汗、半年内体重下降 10% 以上,需警惕并及时到血液科就诊。
牢记防护要点
生活习惯。注意气候变化,预防及积极治疗病毒感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每天不晚于23点入睡,杜绝长期熬夜、抽烟酗酒;健康饮食,不食过冷过热及变质食物,老年人和有遗传基因患者可多食碱性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
运动锻炼。每周进行 3~5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情绪管理。合理疏导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环境防护。减少或避免接触放射线照射和有毒化学品,如射线、放射性尘埃、杀虫剂、除草剂等。
防治疾病。积极治疗与淋巴瘤发生可能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牙龈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慢性感染、结核、肿瘤等,及时治疗慢性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控制长期慢性感染。
体检筛查。淋巴瘤高危人群,包括患有遗传性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病菌感染、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及器官移植后等相关人群,每年进行 1 次体检。日常可在洗澡时自查浅表淋巴结,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触摸按压,注意不要掐捏 。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二区主任医师 周旻 主治医师 胡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