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专题 陆云涛:敬畏生命 勇于担当 徐啊白:在泌尿外科领域潜心钻研 庞鹏飞:做好学科建设 帮助更多患者 桑岭:留在ICU做生命的“守护者” 蔡木炎:用显微镜破解疾病密码 郭军:想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魏波:以精湛技术书写医者担当

当前版:第3版:专题
PDF原版下载
专题
03

郭军:想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王雪 王一冰

▲郭军(左一)正在开展手术

每天面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疾病患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军最想做的就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郭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曾赴美国、德国等知名医学院深入研修心血管病诊疗,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心房颤动心源性卒中的诊断治疗及临床转化应用、冠状动脉病变多模态精准诊断治疗等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广州地区临床重大项目等科研专项,主编及参编多部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及行业规范。

在郭军看来,不管是一个多么粗枝大叶的人,进入到医护行业,都会被锻炼得像福尔摩斯一般细致与耐心。曾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伯,一直受心悸、失眠等困扰,却一直抗拒就医,辗转多个科室,最后在郭军的诊室,他邀请老人和其家属围坐在一起,讲基础医学知识,药物治疗、手术方案选择……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老人带到共同对话的氛围中,逐步得到老人的信任,并愿意主动配合,接受治疗。

“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这是医生的大智慧。”郭军说。心内科被称为“距离死神最近的科室”,穿上手术服,披上铅衣,戴上铅围脖,便要开始一场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在充满射线的环境中,于直径数毫米的血管中进行长达数小时的精微手术,其中的艰辛和风险可想而知。他曾穿着20多斤重的铅衣,做过最长的一台手术超过8个小时,手术下来,衣服都湿透了。

“面对临床实践中的问题难点,想要破局,唯有创新。”郭军说,房颤心源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前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2020年,他就开启房颤心源性卒中的临床转化研究;2025年1月,其团队研发的“可穿戴远程多模态房颤监护仪”荣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医药成果奖,并顺利和深圳大微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约转化。回首这些年,郭军觉得自己始终在做正确的事情。他认为,多年来的临床摸爬滚打奠定了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作为主导者做出了相应贡献,得到患者治愈后的反馈和鼓励,是他继续工作的动力。

(王雪 王一冰)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