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药品一体化管理体系
深圳市光明区推进药品供应高效化、药学服务标准化、用药安全全程化
在深圳市光明区,一场关于药品管理的改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居民的就医体验。过去,药品供应分散、信息不畅、服务同质化不足等问题困扰着患者和医护人员,如今,光明区医疗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以紧密型管理模式为核心,创新构建“信息一体化+供应协同化+服务同质化”的区域药品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监管,实现区域药品供应高效化、药学服务标准化、用药安全全程化,切实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2024年,集团内药品配送及时率达99%,基层缺药率由8%降至1.3%,药品周转周期缩短至5天,门诊次均药费由64.36元降至57.87元,住院患者药占比由13.61%降至12.53%,审方合格率提升至93.6%,家庭药师签约354户,家庭药师服务1.2万余人次。
“五统一”管理夯实区域药品供应基础
光明区医疗集团坚持“五统一”管理,夯实区域药品供应基础。
集团统一药品目录与字典,破除信息壁垒。集团药学部牵头联合临床专家制定动态调整的《光明区医疗集团药品目录》,涵盖国家基本药物、集采中选品种、医保目录药品等1295个品规,确保院本部2个院区、区妇幼保健院、区护理院、62家社康中心统一配备。同时,建立唯一药品编码体系,统一药品字典与数据标准,打通院本部与社康HIS系统,实现药品申领、调拨、追溯全流程互联互通,基层用药衔接效率提升50%。
在采购与配送方面,集团依托药学部实施“集中计划、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模式,由药库统一采购,供应商统一配送至药库。构建“中心药房+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各社康中心依据药库存量,按需申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药库工作人员实现24小时内配送至社康中心,紧急药品调剂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配送效率提升45%。
为保障药品供应和效期,集团统一调剂与应急储备。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各社康中心短缺药品及时上报药库,常态化储备急救药等25个品种,应急保障覆盖率达100%。依托HIS系统和区域药事管理平台双模式,建立药品短缺与滞销预警模型,实现集团内药品一键调拨,保障基层用药“不断档,不滞销”。
在审方规则方面,集团建成区域审方中心,整合院本部、社康、妇幼保健院药师资源,通过统一的审方系统智能审核与人工复核相结合,实现集团内处方和医嘱100%前置审核。动态优化审方规则,累计修改规则24.16万条,2024年审核处方530万次,审核医嘱568万条,拦截高风险处方1.6万张,高风险医嘱2093条。
在药学服务标准方面,集团建立“家庭药师3+X”签约模式,组建38人家庭药师团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用药指导、科普宣教、慢病管理、家庭访视等服务,签约家庭满意度达98%。定期开展基层药师培训,共举办培训16场,覆盖药师800多人次,基层处方合格率提升至94%。
“四注重”机制提升区域药事管理质效
光明区医疗集团联合第三方公司开发区域药事综合管理系统,支持药品采购、配送、使用、追溯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一网通办、一码溯源”。重构追溯码数据链路,实现药品在院全过程实时监控,有效降低药库和药房工作人员负担。对接DeepSeek模型,多层级的药品字典和疾病字典支撑区域药品临床路径建设内涵。
在审方中心标准化建设方面,集团建立“院本部—区妇幼保健院—社康中心—互联网医院”同质审方体系,定期与临床沟通,完善和优化审方规则。2024年集团内处方和医嘱总合格率达到97.3%,各临床科室对前置审方认可度和依从性大幅提升。
在药品安全全流程管控方面,集团建立区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对集团成员单位药品安全实行网格化管理,采用系统预警和个人上报相结合,对所有药品实施不良反应动态监测,2024年累计上报风险信号801条,处置率100%。建立药品质量评估和追溯机制,实现从供应商、药事管理到患者终端的全流程监管。
在区域药学服务创新方面,集团拓展互联网医院处方流转功能,2024年完成线上处方配送服务3640人次,惠及慢性病患者3516人。强化家庭药师药学服务内容和质量建设,不断完善药学服务标准体系,努力提升患者获得感。
接下来,光明区医疗集团将深化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引入DeepSeek智能模块,优化药品管理和药事创新系统;推进“医防融合”药事服务,探索居家药学服务与公共卫生联动机制;计划今年实现区域药品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覆盖率100%,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区域药品一体化建设贡献“光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