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治愈患者的灵魂
——访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潘海恩
在微风阵阵、波光粼粼的麦洲岛上,耸立一所以治疗精神疾病为专业特色的公立医院——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下称“东莞七院”)。每逢周末,在医院大堂或病区一角,有一个人,不管春夏,还是秋冬,义无反顾地给病友义务弹钢琴,用音乐陶冶情操,用快乐治愈伤痕。经过多方打听,方知这个用音乐为病友疗伤的“专业人士”竟是该院党委书记潘海恩。
想做个外交官,却成了医生
潘海恩是江西省宜春人,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读了2年制高中,经过预考,才有机会高考。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继续复读,第二次高考,成功上岸。他的愿望是读外交专业,做个外交官。因为分数不够,被医学专科学校录取,从此走上公共卫生的道路。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无人做过医生,也未曾想到会与医生这份职业相随相伴一辈子。只是大哥考上吉林大学,十里八乡,轰动一时,自然成为弟妹学习的榜样。另外,看到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知道必须发奋图强,努力读书,才能成为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那时,学校资源匮乏,一个宿舍住十几个学生。夏天蚊子叮咬,冬天寒风刺骨,在学校读书,其实是一种煎熬。读书条件如此艰难,他不仅没有畏惧退缩,反而激发出滚石上山、刻苦鏖战的勇气。清晨,天不亮,在红薯地里背英语、语文;夜晚,借助微弱的煤油灯,背历史、政治。常言道:“少年时学的,好比石头上刻的。”直到今天,仍有许多高中课本知识他仍能背诵。
那时,高考填报志愿没有任何人指导,只是不想做老师,就没填师范专业。差点被江西警察学校提前录取,认为是中专,毫不犹豫放弃了。最后,被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录取。
感受医学领域的无穷奥妙
对潘海恩来说,进入宜春医学专科学校读书,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切那么新奇,那么陌生。只是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要学好真得“吃尽苦中苦”。他坦言,如果想投机取巧,千万别学医。不管是开出药方,还是拿着手术刀,都关乎别人的生命。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像华佗一样救死扶伤。否则,就是庸医,不谋财,也害命。
在宜春医学专科学校读书,基础医学和其它专业课程都有海量的知识,涉及组胚、解剖、病理、诊断、内外妇儿、医学英语等众多课程。那时上课,没有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VR)、幻灯片演示文稿(PPT),只是照本宣科,但老师教学能力强,总能将深奥的道理讲清楚。而他一个高中生突然进入医学领域,感觉奥妙无穷,特别兴奋,也感觉不到苦与难了。记得第一堂解剖课,就是围着一个真实的人体头颅骨,听老师讲解头骨名称和神经血管经过的腔洞孔管等。最难的还是生物化学,尤其是“三羧酸循环”。那时考试没有圈题,也无题库,害怕补考,必须打牢基础,真材实料上阵。大学期间,心无旁骛,唯有专心致志地读书。
如今,潘海恩已经从医37年,他常说:“我很知足……”从江西省宜春市来到广东省东莞市,可以说实现了人生理想。他十分感激自己所学的专业,给他带来了人生想要的一切。从事公共卫生,不像外科、儿科、妇产科等立竿见影,但预防作用毋庸置疑。看到防疫战线的同事用专业与智慧战胜病毒一轮又一轮攻击时,非常有成就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打出漂亮的仗,那种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述。
“钢琴处方”成为药物无法替代的疗愈措施
1994年,一个偶然机会,东莞石龙医院准备创“二甲”,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潘海恩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放弃了宜春市卫生防疫站的稳定工作,毅然选择南下,与爱人一起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市石龙镇,并在此生根、发芽、结果。虽然所学专业是公共卫生(也叫预防医学),可麻疹、乙肝、结核、非典、新冠疫情……这些看似恐怖的传染病,都让他遇上了,现在看到麻疹、乙肝、结核发病率这么低,非典、新冠疫情也被阻击在安全防线外,就很有成就感。2008年,潘海恩调至石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主任;2014年,被抽调至东莞市人民医院,负责筹建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后任该院书记兼院长;2023年出任东莞七院党委书记,该院是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地处风景秀丽的麦洲岛,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来到麦洲岛后,开展工作调研,看到康复中心有一台三角钢琴,从小喜欢音乐的他,感觉有些兴奋,就想通过钢琴给病友提供一些帮助。因特殊因素,医院实行封闭管理,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如何增强医护信心,如何打破病友僵局,是党委书记潘海恩一直深思的问题。灵光乍现,他想到钢琴,想到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沉静、舒畅、自由,于是开始尝试演奏几首歌曲,把录音发到工作群,反响出乎意料的大。后来看到成人精神科和儿少病房均有音乐治疗项目,临床医学也充分证明,受精神心理健康困扰的人群通过音乐可以达到稳定情绪、优化状态甚至治疗疾患的作用。经过反复思考,他毅然决定将 “音乐治疗”排上日程。
潘海恩清楚记得2023年7月15日那天,钢琴修好摆在门诊大厅,他身先士卒,现场弹奏,当悠扬的琴声在医院上空久久回响,不管是医生,还是病友,或是陪护,大家都会停下脚步,聆听音乐带来的喜悦与幸福。看此情景,他一不做,二不休,确定每周日上午10点,雷打不动,到点“开方”,名曰“钢琴处方”,由潘海恩长期义务弹奏。迄今为止,已连续“开方”一年多,弹奏近100场,参与病友和市民超过15000人,被国家、省(市)级媒体争相报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如今,“钢琴处方”成了东莞七院一个叫得响的公益品牌。
经过实践,潘海恩惊喜地发现,“钢琴处方”虽是非药物治疗方法,却可以成为药物无法替代的疗愈措施之一。病友跟着音乐的节奏打着节拍,共同互动演唱,成效明显。据专业人士介绍,音乐治疗可以让病友产生多巴胺等开心元素,让人共情,让人空灵,心情舒畅,思维归常,潜移默化,能够起到心理宣泄与精神抚慰的作用,进而影响病友健全人格的形成。一直以来,潘海恩都希望自己可以把快乐带给每一位病友,让他们在欢快的日子养好病,健好身,早日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