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创新“三联三融三治”模式
推动卫生管理向健康治理转型
2024年9月以来,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为契机,创新构建“三级联动、三网融合、三治协同”的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机制,推动爱卫工作与卫生街道管理、登革热防控、病媒防制、垃圾分类深度融合,形成标准共通、执法共联、成效共促的治理新格局,加速实现从卫生管理向健康治理的跨越式转型。
强化“三级联动” 上下协同破解治理难题
车陂街构建“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上下“一盘棋”推动爱国卫生运动纵深发展。
天河区卫生健康局领导多次带队下沉督导,现场调度破解登革热防控、农贸市场整治等症结问题。区卫生健康局组织制定《爱国卫生工作要点》《卫生街道常态化检查工作方案》,邀请疾控专家开展业务培训4场,建立“培训—督导—整治”全链条标准化赋能机制。区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联合市场监管、公安、交警等力量开展综合执法,促进卫生街道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街道层面,车陂街成立以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爱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农贸市场整治、车辆整治2个专班,召开专题部署会议21次,制定整治提升方案25份。街道主要领导带头到社区、市场巡查督导,班子成员主动开展清扫行动,驻点团队全员下沉社区,车陂村公司、经济社合力攻坚,各社区联合物业、居民群众、志愿者持续巩固和提升社区环境,形成条块协同的治理格局。
在关键点位,聚焦农贸市场、城中村、“三小四小”场所开展“拔钉清障”行动,靶向整治占道经营、病媒孳生等8类顽疾,兜底修复破损路面35处、安装非机动车护栏700米、增设防蚊闸602个。以点带面实施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累计清运建筑垃圾超4000立方米、增设健康教育宣传栏25块,成功培育旭景社区“广东省健康社区”标杆示范,形成“治理一个点、规范一条线、提升整个面”的辐射效应。
深化“三网融合” 精细管理筑牢长效防线
车陂街构建“公卫防控网”“环卫管理网”“楼栋包干网”三网融合的爱国卫生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公卫服务“横到边、纵到底、家家到、全覆盖”。
在公卫防控方面,该街构建“云广播+新媒体+宣讲”传播矩阵,开展健康科普活动15次,发放宣传手册超11万份,切实提升健康知识普及率。强化病媒防制,建立月度消杀制度,重点整治积水容器、裸露垃圾等病媒孳生地,确保“四害”密度达到国家标准。
环卫管理上,该街制定《车陂街道环卫工人绩效考核办法》,建强12支真抓实干的环卫队伍,全面促进环卫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发展。联合街道、社区、环卫、志愿者开展地毯式清洁整治行动,街面垃圾随见随清、卫生死角即查即治,变被动保洁为主动治理。
该街还建立“平战结合”楼栋包干机制,以4000余栋城中村建筑为单元实施街、社、村三级包干,常态化开展“扫楼行动”,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通过上门走访、入户宣传、发放物资等方式定向攻坚,实现“预防—响应—处置”闭环管理。
推进“三治协同” 多元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车陂街构建“政府统筹、多元共治、全民行动”治理平台,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基层健康治理创新。
依托i志愿平台培育“青年突击队”“银龄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发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超4450人次。倡导村规民约,发放《致居民群众的一封信》,实现商户“门前三包”签约率达100%,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自治氛围。
聚焦市容卫生、门前杂物、车辆停放、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系统梳理法规政策形成工作指引,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今年1月以来,累计整治乱停车65处、流动摊贩3622起、杂物堆放46处,推动爱卫工作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
依托龙舟文化展览馆打造公共卫生实践基地,构建“五个家门口”健康服务体系。打造网红社区饭堂,日均用餐量超1000人次,守护居民“舌尖上的健康”。探索“健康集市+”模式,引导游商进入指定地点经营510户,让健康理念融入市井。
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车陂街将深入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健全长效机制,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为谱写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贡献车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