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专题 哪吒用“仙家法宝”大战结核菌 预防性治疗 扑灭结核病传播的“隐匿火种” 终结结核:广东的探索与突围

当前版:第3版:专题
PDF原版下载
专题
03

预防性治疗 扑灭结核病传播的“隐匿火种”

王嘉雯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国家疾控局以“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为宣传主题,强调贯彻社会共治的理念,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入结核病防治工作,筑牢抵御结核病流行的全民防线。

防线的构筑需要及时控制传染源(发现并治愈活动性患者),需要切断传播途径(与患者分室居住、室内常通风换气、科学佩戴口罩等方法),还需要保护好易感人群。面对结核分枝杆菌所有人群普遍易感,感染者一旦免疫力下降有可能发展为活动性患者。而结核病预防性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潜伏感染者发病风险,为他们筑起守护健康的“隐形盾牌”。那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究竟是预防,还是治疗?

问:什么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

答: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指机体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症状和体征,在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也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虽然不具传染性,但有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

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长期处于潜伏感染状态,我国超过2亿感染人数,是全球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有5%~10%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个体一生中发展为活动性结核。这庞大的群体如同横亘在人类健康防线上的巨型“蓄水池”,表面看似水平如镜,实则暗流汹涌。一旦他们的免疫力防线失守,结核菌将犹如决堤洪流般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危害自身健康的同时也危及身边的人。

问:什么是结核病预防性治疗?

答:对已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尚未发病的人群,给予抗结核药物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称为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就像是给身体“排雷”,通过早期精准识别并实施预防性治疗,既能避免个人发展为结核病患者(保护效果为60%~90%),又能大幅降低结核病的传播风险,从源头上切断潜在的传染源,有效遏制结核病的扩散态势。它不同于治疗已发病患者,而是重在“防患于未然”。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5年在全球终结结核病流行。在目前缺乏有效疫苗的情况下,开展预防性治疗是快速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

问:怎么发现自己是不是潜伏感染者?

答:虽然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检测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及实施措施受各种因素影响,诊断潜伏感染者尚缺乏金标准。但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皮试)、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EC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是可以检测出来的。

如果结核感染检测阳性,意味着您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潜伏感染人群。

问:所有潜伏感染人群都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吗?

答:不是的。根据不同人群发生结核病的风险,我国优先推荐以下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感染者;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中的结核感染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但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

3.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感染者;

4.其他免疫功能缺陷的高危人群,包括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者,长期应用透析治疗者,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病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

问:预防性治疗的流程是怎样的?

答:1.在接受预防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医学评估,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医务人员会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开展症状筛查、全面体格检查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需进一步实验室检查(痰涂片、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排除全身任何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病变。

排除用药禁忌证:医务人员会询问患者既往疾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结核病接触史,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等治疗前基线评估,排除预防性治疗药物的禁忌证,方可进行预防性治疗。

健康教育与知情同意:医生会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必要性、疗程、潜在副作用及应对措施,确保患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配合治疗。

2.目前,预防性治疗主要有化学预防性治疗和免疫预防性治疗2类方案,治疗周期较短,一般为3~9个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确保药物按时服用,并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关键在于:

谨遵医嘱:预防性治疗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规律、适量和全程”的原则,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调整剂量。

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体检,检查是否存在药物副作用;即使出现个别不良反应也是可控的,及时向治疗机构医生反映。

调整心态:患者要树立预防性治疗的信心,科学认识预防性治疗,积极改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减少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省结核病控制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