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专题 哪吒用“仙家法宝”大战结核菌 预防性治疗 扑灭结核病传播的“隐匿火种” 终结结核:广东的探索与突围

当前版:第3版:专题
PDF原版下载
专题
03

终结结核:广东的探索与突围

朱琳 刘欣 王嘉雯

▲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设立“无结核城区”筛查门诊 朱琳 摄

▲清远英德市望埠镇结核病防治宣教活动进校园 邝朝明 供图

今年,是阮贤丰在结核病防控一线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从2016年服务管理二三十名患者到如今的四五名,他手头的结核病患者越来越少。

阮贤丰是深圳市南山区南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结核病患者督导医生,他所在的南山区是广东省无结核区县试点之一。阮贤丰的观察,正是广东省结核病防控成效的一个缩影。

结核病,曾被称为“白色瘟疫”,至今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我国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防控形势严峻。广东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频繁的人口流动,成为我国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战场。全省每年新报告肺结核病例近5万例,各地结核病控制工作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防治服务体系、能力建设、财政投入等方面参差不齐。

在此背景下,广东在无结核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于2024年开展无结核区县试点,探索结核病综合防治新路径。“这是响应‘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的实际行动,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温文沛说。

深圳市南山区和清远英德市作为“无结核城区”与“无结核社区”试点的“排头兵”,在广东省统筹布局下,从顶层设计、科技创新、医防融合等多方面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结核病防治之路。

“结核病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深圳这座南海之滨的大都市穿行,总能感受到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创新氛围。外地游客羡慕深圳的繁华与活力,羡慕这里的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与舒适。殊不知,在城市的某些角落,结核病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南山区是深圳的高新区,随着产业人群升级,工业人口逐步被替换成写字楼职业人群,流动性还是很大。这些人群知识结构提升,更重视疾病风险,但病耻感也更明显,存在隐匿病情、拖延就医的情况。”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党委书记邹泉介绍,防控人群的变化为筛查带来一定挑战。

此外,南山区高校多,学校人员相对聚集,一旦结核病发病,容易传播造成小范围聚集性疫情,增加了防控难度。

2023年,南山区率先在中心城区全域推进“无结核城区”试点,目标是区内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在5年内逐步实现总体小于10/10万,基本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

“结核病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单靠一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南山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吴晨介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构建起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的结核病防治经费,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以落地实施。相关文件的印发,为创建工作提供清晰的指引。

同时,南山区建立肺结核患者全疗程“零负担”综合保障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免费检查,全程免费治疗管理及营养支持,年均提供免费检查、营养补助3万余人次。

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的思路,也正在重塑英德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2022年,英德选取望埠镇和石灰铺镇为广东省终结结核病流行综合干预首批试点乡镇。2023年,望埠镇同步开展国家无结核社区试点工作。

英德市制定“三同三策多联动”的社会治理综合策略,即县镇村同推进,运用宣传教育、主动干预、全链服务三种策略,市镇两级政府下设的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并将结核病防治工作融入“百千万工程”和“健康农村建设”,纳入乡镇政府年度考核,有效促进各部门协同合作。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结核病防控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南山区,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积极参与筛查和宣传活动。

英德市也在宣传教育方面下足功夫,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七进”工作,即进机关、企业、医院、校园、家庭、公共场所、村民小组。多部门合作拍摄宣传视频、举办宣传播报大赛。

3月17日,英德市望埠镇卫生院院长邝朝明准备与镇里商量今年“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活动。去年很多村的“乡村新闻官”推出结核病科普短视频,用方言小品演绎健康故事,很受村民欢迎,今年他们打算再推一组短片。

“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结核病,防治意识也大大增强。”邝朝明说。

早筛早防早治效果明显

“2024年底,南山区报告发病率由2023年的27.74/10万下降到22.94/10万。”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副院长刘盛元分析,下降率高主要在于关口前移做得早,早筛早防早治效果明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结核病防控的“前沿哨点”,在病例早期发现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在2018年之前,南山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技术滞后,非定点医疗机构仅依赖胸片和痰涂片检查,灵敏度不足40%。

“为突破这一‘卡脖子’问题,2018年,南山区在省内首创社区可疑症状者痰PCR检测项目,将新技术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大大提高阳性检出率。”刘盛元说。

科技发展为结核病防治带来更多机遇。南山区在结核病患者管理方面,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早在2016年,就自主研发结核病综合管理系统,并在2020年引入AI技术。刘盛元介绍:“系统实现了视频督导服药、服药识别‘秒级响应’、肝损风险‘智能预警’等功能,还首创数字面具保护患者隐私。”

68岁的文叔(化名)就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之一。文叔去年被确诊为肺结核。由于年纪大,容易忘事,按时服药有些吃力。自从使用结核病综合管理系统“健享互联”APP,文叔的服药管理变得轻松了许多。

“这个系统挺方便。每天拍个视频上传,就能记录我吃药了。”文叔笑着说。通过系统的AI审核,医生可以实时管理文叔的服药情况,确保他不会漏服或误服药物。经过规范服药,如今,文叔痰检已转阴,咳嗽症状也大大缓解。

邝朝明也沉浸在新技术带来的效率红利中。2023年,在英德市慢性病防治医院参与结核病管理24年的邝朝明,调到望埠镇卫生院担任院长,挑起无结核社区试点的重任。他介绍:“应用影像AI阅片系统、EC检测等新技术后,卫生院医生发现可疑肺结核患者的准确性和转诊效率明显提升。2024年,望埠镇新发现肺结核患者14人,其中11人都是卫生院发现转诊的。”

最重要是敢于创新突破的精神

“广东省是多种慢性病高发的地区,70年来,一直在做医防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慢病管理体系。”温文沛说。

南山区以“高危整合、资源联动”为核心,构建结核病与糖尿病、慢阻肺、肺癌等多病共防的立体化防控机制。邹泉表示:“我们锁定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开展联合筛查,将结核病筛查融入多学科诊疗流程。”

为提升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水平,2024年南山区布局20个质量控制中心,选取20家有专业优势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别牵头。全省首个区级结核病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落户南山区慢病院。该中心质控范围涵盖医疗集团、公立医院及民营机构协会等10家单位,形成结核病“防治管一体化”机制。

在英德市,医共体联动实现了医防融合。通过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分工协作,实现患者发现、诊断、转诊、管理等环节紧密配合,为患者提供全链条服务。

邝朝明介绍,望埠镇卫生院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开展筛查,一方面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家庭医生团队下村上门时对4类重点人群进行筛查;另一方面,对来院就诊的呼吸道症状患者应查尽查。“然后利用医共体资源,及时将潜在患者经绿色通道转诊到县级结防机构,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更让邝朝明欣喜的,是医务人员的转变。“试点前,很多医务人员仅仅单纯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现在他们会主动进行数据分析,用创新思维去考虑怎么做得更好。”

“我们希望通过南山、英德等地区试点,探索出精准高效节约的防控模式,为后期的全面推进提供示范和借鉴。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新征程上敢闯敢干、敢于创新突破的精神。”温文沛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表示,凭借这股精神,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共治的深入推进,有理由相信,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不再遥远,一个无结核的健康社会正在逐步实现。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省结核病控制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