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议在深圳市光明区举行
双镜联合手术指南在深首发
深圳讯 曾经被认为是医疗资源“洼地”的深圳,近日迎来一场医疗领域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2月6~9日,第九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在深圳市光明区举办,现场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胃肠道肿瘤双镜联合手术指南。
深圳市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挂牌
深圳市光明区副区长王崇峰说:“自中山大学落地光明区以来,将中大医科最优质资源平移到深圳,对光明科学城的医疗质量、医疗教育、临床科研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家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孟叔,几个月前突发腹部绞痛,去医院查出肠癌,且已发生肝转移,病情危及生命。经多方寻医,孟叔来到中山大学落地深圳的首家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在这里挂一次号看多位名医,由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肿瘤科主任汪波等专家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为他集结资源,制定整体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孟叔已顺利出院回到家乡。
优质医疗资源的虹吸效应加速显现。中山七院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该院患者一半为光明本地,约四分之一为深圳其他区域,还有四分之一来自全国其他城市。
在大会现场,深圳市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中山七院正式挂牌。“高水准平台的建设助力临床科研高效地开展。”何裕隆介绍说,中山七院建院以来就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深度融合,建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深圳市第一个国际联合临床研究所。
何裕隆表示,将积极推动深圳市消化系统外科临床研究的发展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争取出更多专利、指南,降低深圳市民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消化系统良恶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此次会议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双镜联合手术指南《中国胃肠道肿瘤双镜联合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5深圳)》。“建议大家在40岁就开始做胃肠镜检查。”该指南第一执笔专家、中山七院消化医学中心主任杨东杰说,希望大众尽早关注到自身的消化道健康风险。
据悉,该指南也将于明年第一期《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正式发表。此次大会上,《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中国医院院长成长学院”联合中山七院创建了消化道肿瘤多镜联合专病中心建设实训基地。
研究成果加速向临床转化
比起救命,医生更愿意患者不曾经历这场病痛。如何从根本上实现呢?以科研之“智”促医疗之“治”。今年7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肿瘤耐药机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首次证实司替戊醇可阻断DNA损伤修复,进而提高肿瘤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这一研究解开了困扰全球医学界的百年谜题,主创团队正是来自中山七院的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
大会上,基于这一研究的司替戊醇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中山七院副院长张常华表示,从“一家医院”发布研究成果,到此次“多中心”合力开展临床研究,研究成果正在加速向临床转化,给“源于临床 服务临床”的科研体系再添新活力。
今年6月,光明区启动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作为光明区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综合服务中心主基地,中山七院紧扣国家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研究型医院和国际化实验平台优势,以探索消化肿瘤“一站式”服务,成功探索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路径,其经验做法入选“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第九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议在光明科学城举办,更是让更多高级医学专家齐聚光明,让中山七院成为光明科学城吸引更多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服务机构。
会议期间,MDT分会场、专病中心建设院长论坛、中欧圆桌讨论“类器官芯片的挑战与未来”等现场讨论热烈。
(陈泽淳 刘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