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专题 重温“我和我的祖国”广东医生故事 张忠德:祖国医学大有可为 罗征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心”征途 陈耀真:让眼疾患者的黑暗世界有了希望 骆抗先:有一个梦想“没有乙肝的未来” 马骏:做好鼻咽癌科研 郑仁才:用拐杖丈量行医路

当前版:第3版:专题
PDF原版下载
专题
03

马骏:做好鼻咽癌科研

演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杜晓京

自1964年建院以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下称“中肿医院”)在老一辈专家谢志光、梁伯强、廖月琴、李振权、闵华庆等开院元勋的带领下,将鼻咽癌锁定为研究与攻克的对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70年代末,为全面贯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中肿医院在广东开展了肿瘤普查,首次绘制了省内鼻咽癌分布图,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作为一个中国高发,但国际上较为罕见的疾病,攻克鼻咽癌,只能依靠中国自己的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鼻咽癌国际知名专家马骏在亲历患者的痛苦后,他对鼻咽癌的防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将其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刚工作两年,他就考取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师从鼻咽癌专家闵华庆教授。虽然当时已逐步摸清鼻咽癌的发病规律,但要真正了解这一疾病并找到有效治疗方案,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好鼻咽癌的科研。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0世纪90年代中国临床科研起步之时,资源和技术十分有限,国际交流也不够频繁。直到1997年,曾益新院士回国并担任中肿医院院长,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年轻医生出国学习的政策。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后,马骏抓住这一重要机遇,获得了赴美国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训练的机会,拓宽了视野,学习了前沿的医学技术和科研方法。学成归国后,他就开始着力建立中国人的鼻咽癌数据库,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科研,不要想着一蹴而就,不要妄想用一个研究去解决所有问题”,马骏说这是他的导师闵华庆传授给他的宝贵经验。用一个研究着重解决一个临床问题,然后再去规划下一个目标。只有一步一步走踏实了,才能积跬步、至千里。接下来的20多年中,他和团队在国家、学校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瞄准诊疗中“分期不准确、放疗不精准、综合治疗方案不明确”的几大痛点,推动了国际分期的9项修订中的5项,纠正了30%患者的不合理分期,避免了不当治疗。

对于鼻咽癌医生来说,准确的临床分期是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马骏团队不仅首次绘制鼻咽癌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危险地形图”,不断改善放疗技术,逐步实现精准放疗,大幅提高了治愈率,保护了患者的正常组织;还带领团队先后开展多项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最终验证了“先化疗再放疗”的治疗模式是最佳选择,高危患者还可以加上放疗后的节拍化疗或者免疫治疗来提高疗效。

如今,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他的系列研究成果把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从90年代的60%提高到接近90%,并不断改写国际指南,实现了中国在鼻咽癌的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2021年,他牵头制定的《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临床诊治国际指南》,是由中国学者主导的首部国际指南,为中国在国际医学界增添了一份荣耀。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