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专题 重温“我和我的祖国”广东医生故事 张忠德:祖国医学大有可为 罗征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心”征途 陈耀真:让眼疾患者的黑暗世界有了希望 骆抗先:有一个梦想“没有乙肝的未来” 马骏:做好鼻咽癌科研 郑仁才:用拐杖丈量行医路

当前版:第3版:专题
PDF原版下载
专题
03

罗征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心”征途

演讲者:广东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部长 郝黎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这块闪亮招牌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名字——他就是“中国心胸外科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罗征祥。19世纪40年代,家境优渥的罗征祥并没有如父亲期望的那样,子承父业学习商科,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考取了门槛高、淘汰率高的华西医科大学。1953年,他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工作,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

“心血管外科是难,就是因为难才是国家和老百姓最需要的,才是我要干的!”面对大众的不解和怀疑,常泡在田间地头给老百姓看病的罗征祥知道,心脏肩负着全身十万公里长的大小血管,心血管疾病可不是少见病,而是多发病,是会要人命的重病、大病!为此,他带领团队一点点摸索,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大血管不慎破了,鲜血触目惊心,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几下子:终于好了。瓣膜就一针针依次缝合,一站就是1~2个小时,重复的动作一遍又一遍,简单却枯燥。

期间,为了到外地学习取经,罗征祥和禤湘耀一外一内2位专家吃过别人看不起的“闭门羹”,住过挤满20多人、每晚1元钱的大通铺,有一次时间太晚,想躺在楼梯过道里凑合一下,还被人踢醒撵走了。直到1971年11月,阿根廷卫生部长利奥塔率团访华,演示了精湛的心脏搭桥手术,并应周恩来总理之请,选派北上广三地专家到阿根廷学习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1974年3月,一支由卫生部组织,以罗征祥为团长、禤湘耀为书记的广东省7人心血管病专家小组肩负国家重托,踏上了求知之旅。

一年后,罗征祥一行人带回了瓣膜技术、心脏搭桥手术和婴幼儿心脏手术等当时关键的国际前沿技术,成为心血管外科领域发展的基石。1975年,国内首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成功实施,同年,罗征祥带领大家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小儿人工瓣膜置换术。此后为了解决当时人工心脏瓣膜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没有多少人能够承担的困境,他又带领团队扎进生猪屠宰场,单等凌晨一点杀猪那一刻,把新鲜的猪心带回医院实验室解剖,小心翼翼取出猪瓣膜,经过生化处理后再研制人工心脏瓣膜,努力让普通人用上中国自己的人工瓣膜!

“这个瓣膜全国所有医院都可以用,我们不设专利。”罗征祥说。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再实验,中国第一代人工生物和机械心脏瓣膜问世,不仅彻底打破了进口瓣膜的垄断地位,还大幅降低了患者的手术费用,缩短了中国心脏外科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1997年,他又与团队共同研发了以他姓氏命名的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这是中国医学领域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心血管领域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只有建立一家集临床、科研、教学、预防、培养、业务于一身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培养专科医生,传播专业技术,研究创新学术,才能始终走在心血管领域前列,惠及民生。” 1978年8月7日,广东省委批准同意将“广东省胸腔疾病研究所”改称为“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如今,该研究所成功升级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国内三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罗征祥也已经98岁了,可周总理“学成归来,你们要将所学带动广东,还要播撒全国。”的嘱托至今言犹在耳、铭刻于心,鲐背之年他还成立了罗征祥心血管基金,专门服务农村,帮助农村做不起心血管手术的患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